如果建文帝没有削藩,明朝会是怎么样的局面?明朝是如何一步步彻底完成削藩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果建文帝没有削藩,明朝会是怎么样的局面

首先要说明的是建文帝削藩和宦官干政没有任何关系,宦官干政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的,文官一家独大是从土木堡之变以后开始的。建文帝削藩是必须的。就算是当时朱元璋传位给朱棣,朱棣也得削藩,建文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他失败了,应该说,建文在位四年可谓一事无成,一手好牌打的细碎。

可以说,朱标不死,登基以后也得削藩,藩王这个东西是不可能不削的,毕竟威胁皇权。如果说,建文帝不削藩,随着时间推移,应该会发生诸王造反的事情,朱元璋的明朝的分封,沿袭元朝宗王出镇的做法。藩王们在战略要地世袭统帅军队,但是对于地方行政很难干预,也并不建国,地方行政归布政使司。明初的藩王数量多,管辖的兵力比元朝的宗王要少。而且主要的宗室基本上守卫边关,明朝辽、宁、谷、燕、代、晋、庆、肃八王的封地都是军事要地。如果建文不削藩,而地方诸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建文占据正统。胜利面比较大。如果种态势始终保留的话。以后也是一推造粪机器。

必须要说明的的,朱棣没有造反的想法,是在建文帝的逼迫之下的无奈之举,造反是死,不造反也 是死。既然如此造反尚有一线生机。从建文帝角度来说,建文帝的削藩之举是并非势在必行,是急功近利下而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建文帝削藩手段,方法并不高明,甚至有些愚蠢,朱棣也有造反的野心,不过是建文帝促使他提前爆发,但是如果不是建文帝步步紧逼他也就是想想而已。建文帝手下多废物,多笨蛋。朱棣造反成功,80%的功绩应该属于建文帝,20%才是朱棣和黑衣宰相姚广孝的。建文帝削藩是在诸藩王无过的情况下强行削藩,削藩的过程中逼死王叔,出于自保和兔死狐悲感觉,让所有的地方诸王和皇帝成为对立面,朱棣造反造反,诸王袖手旁观,建文能力低下,战略和战术上都存在巨大疏漏,使朱允炆削藩功亏一篑。在大优势的情况下输了,可以说输的太正常了。

建文帝不会用人,用的都是酸儒,没有任何实际能力。当年汉景帝他能用3个月平七国之乱,朱允炆四年削藩失去江山社稷。而建文帝的底牌和实力远远大于汉景帝,汉景帝能赢七国之乱就在于会用人,一旦用人就彻底放权,而建文帝这些都做不到,既要削藩就别要名声,既想要面子又想要里子。建文帝是典型的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典型。而且有前车之鉴,削藩之事虽然势在必行,但也无需着急,削藩的方法有很多。第一种就是天下第一而且根本误解的由主父偃的推恩策,汉武帝时已经实行过的成功的典范。但初继大统的建文帝有政治浪漫主义的倾向,没有实际政治经验,又将上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个无能之辈一个劲的鼓动,将削藩之事想得太过幼稚。就行想毕其功于一役。只能说愚蠢。

历史不不能假设,后来朱棣上台也削藩,做的比建文高明和圆滑的多了,但明朝最后也葬送在些猪狗一样,五谷不分的宗室身上。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明朝是如何一步步彻底完成削藩的

谢邀请 明朝削藩始于建文帝,到明宣宗宣德皇帝基本完成。建文帝因削藩,导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自己也落了一个生死不明的下场,此后朱棣以及宣德皇帝继续削藩,明朝诸王威胁中央基本得以减除。

明朝首先削藩开始于建文帝,建文帝为了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黄子澄,齐泰等人密谋,周王,代王,齐王等先后被废或者被杀,同时对不具有威胁的其他诸王封地也进行了行政改革,使其不准参与文武之事,其结果导致就藩北平的燕王以“清君侧,靖内难”为名,南下攻取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其次是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整肃违法乱纪的藩王问题,与建文帝不同,一方面朱棣充分展示亲情,对藩王的小毛病不管不问,并且在经济上优待藩王,另一方面,隐形弱化藩王军事力量,将朱元璋分封在长城沿线的攘夷塞王内迁,如宁王朱权徙于南昌,此后代王,周王等先后削去护卫以及官属,齐王,谷王被废为遮人

最后是宣宗皇帝,宣宗即位之后,威胁中央的主要来自在靖难成功的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汉王因谋反,宣宗通过军事行动将汉王诛除,而赵王则是因为有人告发,其向宣宗主动交出护卫。

总结 明朝朱元璋遗留下来的藩王威胁中央的问题经过朱棣以及宣德皇帝将近40年的努力基本得以解决,使得其无力明廷相抗衡。

汉景帝为什么一定要削蕃,甚至不惜引发诸侯叛乱

汉景帝削蕃与汉高祖分封是在不同时期,适应当时社会形式,强化统治的举措。

七国之乱

刘邦建立汉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决定分封诸王。在局势稳定后又开始清理军功集团,罢黜异姓王,分封刘姓王,以强化统治。在汉高祖刘邦设计的这套统计结构里,刘姓诸王,对外可以防御异族入侵,拱卫京师;对内可以威慑军功集团,巩固皇权。确保皇权的绝对权威。

吕后

然而,刘邦死后,事情并没有像他设计的那样发展。刘邦生前扶植吕后的势力,本是为了确保太子顺利接班,但由于“母壮子少”的缘故导致了“吕后专权,大封诸吕”的局面;吕后死后,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等开国元老共同诛杀诸吕,扶植代王刘恒即位做了皇帝,汉室正统刘姓保住了皇位。

太尉 周勃

刘恒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与当下比较火的词形容“锦鲤”很卡位。

文帝母亲 薄姬

刘恒的母亲薄姬出身卑微,先嫁给了军阀魏豹。在刘邦消灭了魏豹后,又转嫁刘邦。薄姬不受宠,甚至见刘邦的机会都不多,但就是这样,也挡不住一次机会就怀上了“龙种”;刘恒在刘邦的儿子里面最不受重视,这种劣势反过来让他逃过了吕后的毒手;本来做个低调自保的王爷也就算比较幸运了。谁能想到,突然就被周勃、陈平他们拥立做了皇帝。

汉文帝 刘恒

汉文帝刘恒的身世在他即位做皇帝前为他带来的都是好运。然而,继位后却成了不利因素。刘姓的王爷们,也就是刘邦的儿子和侄子们就开始各种不服。最明显的就属刘邦幼子淮南王刘长。这位淮南王骄横跋扈,有文字记载:常与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汉法,自作法令。跋扈还不是最过分的,后来直接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严道县,今四川雅安),途中不食而死。

汉初代淮南王 刘长

除了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也很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代顷王刘仲的儿子。单从血缘上来说,他没有刘恒“根正苗红”,但刘濞为人性情剽悍,勇猛而且有野心。英布造反时,刘濞曾作为骑将跟随刘邦镇压破英布叛乱,有军功。而且,是因为刘邦顾及吴郡接壤东越,才选了刘濞来镇住他们,后来封为吴王。刘濞在封国内的很多举措也都很过分:大量铸钱、煮盐,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位。

吴王 刘濞

相对藩王们的咄咄逼人,皇帝却只能奉行汉初制定的黄老之道,搞“无为而治”,刘姓宗室诸王的势力就越来越大,逐渐出现了“诸王势大,尾大不掉”的局面。以至于匈奴总来侵扰边境,汉景帝都干着急而不敢出兵。因为,一旦跟匈奴打起来,输赢先不论。皇帝军队的主力就被牵制住了。诸侯王如果趁势出兵逼宫,基本上就只能选择让位了。基于这种客观现状,汉景帝只好接受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蕃。从而引发了“七王之乱”。

七国之乱进军路线图

“七王之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