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在诗歌领域的贡献是怎样的?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黄庭坚在诗歌领域的贡献是怎样的

黄山谷是一个极度博学到恐怖的人,北宋年前,如果论到读书之博应用之精,第一应是王安石,第二就是黄山谷!

由于他读的书太多了,所以在他眼里,杜甫诗中的所有字都“无一字无来处”,古人欣赏杜诗的深意浅言,黄山谷却赞叹杜诗的“字字有典”,同样的杜诗,在宋朝人眼里却两极分化了!

因为黄山谷所在的时期是北宋难得的太平年间,所以做为杜甫的铁杆粉丝要写出杜公的苍凉雄浑难度太大,但是他可以向杜公学习典故的运用技巧。

这种典故用法在他眼里有“点铁成金”之效,事实证明,他的论断是对的,再无聊的诗词,只要放入一个典故,瞬间就会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后人批判他这种作诗方法是错的,可是所有的后人都在用典。

不用典,真的写不出好诗来!哪怕写出来,也是拾古人的牙慧,也是东施效颦。

只是,黄山谷一不小心将典故玩到了一个极致,他的许多诗成了迷宫,成了考题,而且机关重重。一般而言,宋朝之后,许多名人的诗作都会有人做注释(这是从《史记》之后就开始的文化盛事),但所有人在面对黄山谷诗时都会小心翼翼,因为哪怕一个最不起眼的词汇里都可能包括着一个典故。

典故用得最漂亮的当属王安石,但是把典故用到疯狂用到极致的是黄山谷,除了少数几首以外,他所有的诗歌都是艰涩难懂,相比山谷而言,李商隐的隐晦就像小孩子一般。黄山谷的很多诗都是谜中谜,正因为如此,能看懂山谷诗的都是牛人,比如钱钟书晚年住院时就是拿山谷诗当养脑读物。

宋朝之后,所有人都批判山谷做诗之法,可所有人都在或多或少的运用典故玩法,只不过他们用得少,用得浅,用得轻而易。

他是江西诗派的第一宗师,而江西诗派是宋朝最大的诗派,江西诗的风格就是疯狂用典,扑朔迷离。

元遗山有一组诗叫《论诗绝句》第二十八首就是专门论黄山谷的,全诗如下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此诗可谓为黄山谷盖棺定论了!

肯定了黄山谷的诗才,但否定了以典故为诗的创作方式。用典其实分为很多种,黄山谷夸人诗写得好“君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美极,可是有的诗,如“我惭鸡荩谷,子叹天且劓。”谁看得懂啊!

其实山谷的诗很好,如果不用典,风韵照样不怵,比如下面这一首《咏雪奉呈广平公》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有时想想也觉得无奈,真的没办法,因为诗被唐人写尽了!不另开一路,算什么本事?以典入诗,真的有“点铁成金”之效,昨天回复了一个以诗为骂的问答,里面就在最后胡拼了一首打油,用了六个典故,结果一看,哎哟喂,深度马上就出来了!

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

谢邀。
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


写清明的诗很多,一般以清寒为主,那么黄庭坚的作品被称为“最特别”的,自然就是诗歌主旨超出了这些常道。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是一首仄起(“节”是入声字)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出对句情绪完全相反,这是一点独特。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却令人感到凄凉。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滋润郊野旷原,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赋予这首作品独特之处的,正是黄庭坚这种站在身在事内,眼光却高在事外的心态。在他的眼中,清明的无限春光,不过是反衬出荒冢的凄凉,而齐人的无赖,介子推的高洁,都是繁华落尽之后的笔上清谈,于他们本人并没有任何意义。

联想到自己在官场的际遇,我们这么坚守着自己的人格操守,后人又能记得我多少呢?

此为简答,另有长文详述分析,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查看。

北宋诗人黄庭坚有什么样的治诗理论

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是苏门四学子之一,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

黄庭坚一生不但写诗,硏究诗,而且又提出很多的诗歌理论。例如他主张:“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忿怨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换成现代的话就是说,诗歌主要是吟诵人情人性的,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强词夺理和人争吵,漫骂,以泄自已积怨私愤的。

黄庭坚还提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理论。他认为写诗既要学习前人,又要坚持自已独立,创新。也就是说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力求推陈出新,以俗变雅,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

除了以上兩点外,黄庭坚又主强作诗一定要有“句中眼”(也就是后世所谓的诗眼),一字一句,关键字词绝不可随意而为,必须要“月锤季炼,经过长久的推敲。例如和他同代的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受黄庭坚的影响,先用过,又用到,入,滿等,最后才觉得用“绿“比较理想。

黄庭坚的这些论诗的理念,无论对当时北宋的诗人还是后世,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

为什么黄庭坚的诗词很少被选入语文课本

谢友邀。

黄庭坚入选语文课本的诗词少这不足为怪,本人认为其原因,一是当今课本入选的诗词量很有限,而中国古代诗词杰作如云,流传至今更有影响力的作品太多了。二是黄庭坚的诗词传下来的作品近二千三佰首,数量也不为少,可脍炙人口的诗词并不很多。而诗词的分量主要在于它的艺术性和被广泛接受的影响力。

黄庭坚是北宋文坛影响力很大的诗人和书法家,在当代名气就很高,诗为江西派的开派宗师,苏门四学士之一,书法的成就尤高。其对诗的理论也有很深研究,讲究诗的炼字,要求每字都有出处,讲求句法和章法严谨,在当时追随者很多,门徒广大。

也正因如此,本人看来黄诗匠气过重,有许多作品并未尚简而恰恰很委曲难懂。本人手里有其诗全卷是2002年出版宋人任渊校注本,常常把字缝都读完了也没看明白,当然终归是水平太低。

如何评价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诗》

评价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诗帖》,我们先大致对他有个了解,再来谈谈这幅作品:

黄庭坚其人

黄庭坚,宋四家之一,早年受教于苏轼,受苏轼影响,诗风与苏轼颇为相似,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

《松风阁诗帖》的由来

有天黄庭坚与友人相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