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匠 | 魏红权:做国之重器的“研磨大师
发布时间: 2023-07-11

在湖北,有这样一位兵工人,数控机床达不到的产品精度,他能通过手工研磨完成。今天,我们走近这位“超精密机械手”魏红权。

在中国兵器武重集团生产车间内,魏红权正在对一批刚从机床下线的零件进行再加工。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湖北工匠、中国兵器首席技师、钳工魏红权:“实际上表面上已经看得很光亮了,但它远远达不到我们精度要求,你看我们手工研磨加工的精度,可以达到像镜面的一种效果。”

研磨完成后,魏红权做了一个实验,不使用任何粘合剂,将两个零部件贴合在一起,因为两个平面极度平整,贴合得几近真空状态,即便是悬挂重物也不能拉开。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湖北工匠、中国兵器首席技师、钳工魏红权:“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一毫米,相当于我们头发丝的七十分之一。”

千分之一毫米,这是精密机床都难以企及的精度。在武重,许多重要装备出厂前,都要经过魏红权的双手这最后一道关口,这双手对精度的感知已进入化境。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工人郭兆盼:“我提出了个问题,为什么是我加工的时候,总是前面低、后面高,他说你要凭你的感觉,人为地(感知)哪个手重,哪个手轻。”

然而,就是这双“超精密机械手”,却是一双满布伤痕、千锤百炼的手。17岁入行,魏红权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魔鬼训练。直径50毫米、厚度30毫米的圆形金属锭,要用锉刀一丝一丝锉成边长25毫米的等边六边形,难度可想而知,魏红权一个月就磨了12块。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湖北工匠、中国兵器首席技师、钳工魏红权:“右手有一种腱鞘炎,非常严重。当时基本上拿不起我的零件来了,后来慢慢地才得以恢复。我的手比正常人的手是要大一些,别人都说一看就是干活的手。”

凭着这份手上功夫,37年来,魏红权攻克了公司300多个精度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多项技术成果打破国外封锁。他还将自己多年的加工技术进行总结,提炼成一套套便于学习和操作的方法,他带出的徒弟们早就成了各装配车间的骨干力量。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湖北工匠、中国兵器首席技师、钳工魏红权:“核心科技是等不来要不来,只能自主创新靠自己干出来。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手工劳动者,这一最核心的要素。”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