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梁海战:中朝联军大败日
发布时间: 2023-07-06

露梁海战(朝鲜:노량대첩,译文:露梁大捷),是发生于公元16世纪末的一场海战,该战役因发生地露梁海峡而得名。

露梁海战是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最后的一场海战,交战双方为中国明朝与朝鲜联军和日本军队,指挥官分别为:陈璘(中国)、邓子龙(中国)、李舜臣(朝鲜)、小西行长(日本)、岛津义弘(日本)等。海战以中朝联军获胜而结束。

这场海战,中国明朝派出军队抗日援朝,取得海战胜利。这场胜利在中国至亚洲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形势。

1598年,10月,丰臣秀吉于8月死于京都伏见城的消息传至朝鲜,日军士气因而受挫,开始准备撤退。

当时,盘踞在朝鲜东南一隅之日军,除驻蔚山之第一军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万余人,其撤退部署是:东部驻西生浦、梁山、竹岛各部,于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结,候船返国;中部居昌之敌,就地上船迳返本国;西部驻顺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待东部日军撤离后,分头到巨济岛集结,再乘船回国。

11月,日军无心恋战,由蔚山撤离,明军分道进击。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军由陈璘提督水师,副将邓子龙、游击马文焕等皆由其统属。以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各个海口。就在日军将领撤退之时,陈璘派遣邓子龙偕同朝鲜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想援救小西行长的日军援军立花宗茂、岛津义弘、小早川秀包、宗义智、寺泽广高等部。

邓子龙年逾七十,仍然意气风发,率三巨舰向日军进攻,并自为前锋,与日军决战。战斗时曾携壮士三百人跃入朝鲜战舰以救援,直前奋击。但其他战舰却误掷火器于邓子龙的战舰,使战舰起火,结果邓子龙阵亡。“子龙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跃上朝鲜船,直前奋击,贼死伤无数。他舟误掷火器入子龙舟。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明史·邓子龙传》)

而李舜臣领兵来援,率船队冲入敌阵,却被日军包围,不幸中流弹牺牲,他死前叮嘱侄子李莞:“战方急,慎勿言我死,毋令惊军。”并把军旗交给部下代为发号施令,以继续战斗。《朝鲜李忠武公行述》对这场战斗作了生动的描述:“两军突发,左右掩击,炮鼓齐鸣,矢石交下,柴火乱投,杀喊之声,山海同撼。许多倭船,大半延燃,贼兵殊死血战,势不能支,乃进入观音浦,日已明矣。”

明军继续攻击日军,随后副将陈蚕、季金等领军赶至,夹击日军,日军则因为成功让小西行长脱困而且战且退。而得以逃脱登岸的日军又为明朝所歼,而有大批的的日军焚溺而亡。

中朝联军烧毁倭船200余艘,岛津义弘率领残余倭船百余艘遁入外海, 经过中朝联军一天的追击, 只剩下50余艘船狼狈逃走, 其余倭船均被联军烧毁,万余日军尽数万余日军尽数沉入海底。小西行长趁海战之际, 率军成功逃脱。至此, 露梁海战结束, 中朝联军获得大胜。

这时刘綎方进攻小西行长,并夺取桥寨,陈璘以舰队一同攻击,再焚烧日军战舰数艘。小西行长的友军岛津义弘引舰队来援,陈璘亦将其击败,结果来援日军只得扬帆退去,立花宗茂则作为殿后,接应小西行长使其成功逃离朝鲜。然而对日军而言,此战的目的仅是救出被围困在顺天的小西行长并撤退回日本,并非求战胜。

露梁海战是在近400余年前由中朝水军进行的,以切断敌人海上退路为目的的海上战役。这次战役给侵朝日军一部以重大打击、对战后朝鲜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朝联军水师在这次海战中,密切配合,善于准确判断情况,并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部署,迅速转移兵力,依托岛岸、隐蔽待机,适时出击。先对一部从海上撤退的敌军实施严密封锁,迫其求援;在另一部敌军来援时。又迅速与其交战,达到了歼灭岛津和立花家军队目的。

但是在岛津与立花家军(共一万七千)受毁灭打击的同时(具体损失人员则史书未有很明确记载 ),困守在顺天城的小西行长部一万三千人则从南海岛另一端跑掉了,同时日方主将岛津立花也得以全身而退,则参战的岛津立花军应当还有残部脱离战场。冲破封锁线的日军又与早在釜山等待的加藤清正一万人,黑田长政与毛利吉成各五千人会合,撤回日本。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