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意义(腊八节就要到了,关于腊八节的食俗都有哪些呢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腊八节就要到了,关于腊八节的食俗都有哪些呢

谢谢邀请,这个一里不同席,十里改规矩。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不吃娘家饭,祖祖辈辈还不起,为什么要在腊八节喝腊八粥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哈哈,北方的朋友有没听过这俗语?

“腊八吃了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开头那句是哄小孩的,这句就是忽悠闺女的。意思说,腊八吃娘家饭,婆家会过穷。


先简说腊八节来源


自商周时,王室和民间均重视祭祀,祭祀分祖祭和时祭。腊八节就和时祭有关。

时祭,指关乎节令和农事的祭祀。春耕,祈求风调雨顺;秋收,感谢五谷丰登。大概如此,其本质是酬谢于天地和神灵。

腊八节就源于上古祭祀,祈祷神灵保佑农事顺利、五谷丰登。祭祀活动在腊月举行,不过当时并不是初八这天,不同时代日期有变动。


东汉时佛教入中原,佛教里有个类似节日叫“法宝节“,于是中原习俗和佛教文化结合,后来这个祭祀活动就定在腊月初八。

老百姓的宗教概念不强,“法宝节“也罢,时祭也罢,不如简单上口的“腊八节“来的利索。民间文化才是民族文化之主流。

好了,现在看看腊八节的说法和讲究。


腊八不吃娘家饭


表面说,出门子的闺女腊八这天别到娘家蹭饭吃。实际含义,腊八这天不要回娘家。

旧社会大家都穷,一堆孩子吃穿都愁,有时会饿的哼哼唧唧,所以对吃饭穿衣的概念很强。出门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你是婆家人,为婆家操持,就不要跑娘家吃腊八饭了。


腊八是腊月第一个重大节日,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娘家多少得准备些年货。好嘛,你这挺会赶巧的,过来吃完再瞅瞅,临走再带点东西给婆家……

因此,老语说腊八节在娘家吃饭等于和娘家兄弟抢吃喝。所以用这话打发闺女,“在娘家吃腊八饭,吃穷娘家,自己也过不好。“

话说腊月逢八不回娘家,初八、十八、二十八,这几天就别去了,娘家很怕滴!你带俩鸡蛋回娘家,临走把娘家小鸡都扒拉走了。


另外,北方习俗中,大凡传统节日如腊八、春节、元宵节、中秋等,出门的闺女都不能在娘家过。说法差不多,大家都不好呗。


腊八其他说法和讲究


①“喝粥不过晌“

话说吃腊八粥要在中午前。实际上是说腊八粥要早吃为好。有说法“早喝腊八粥,一冬不冻手“。另有老话说,“早吃腊八粥,来年好丰收“。百姓过日子凡事讲究个早字。


②“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一到,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过去生活节奏慢,百姓虽然穷,但节日讲究,气氛浓烈。腊八节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人们开始各种准备。所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事办“。


③“腊八不搬家“

腊八忌动土或搬家。风水学说,主人和家宅的关系以和谐统一为佳。腊月寒气重,新宅缺乏人气,而寒气也会阻隔家中旺气。

风水学虽属玄学,但是房宅冷清,又或主人总觉得哪里别扭,这肯定不舒服。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腊八前后堪称一年最冷时,少作大动作为佳,所谓冬藏。


小编结语


传统节日反应了过去生活风貌和生活诉求,寄托了我们先人的美好生活愿景,背后则是我们先辈艰苦跋涉的无数脚印……做人知感恩,不忘本,我们后辈当砥砺前行。

祝大家新年快乐,腊八安康!说说腊八节您当地什么说法?除腊八粥还有什么好吃的?

如今腊八或其他节,娘家还往外赶你么?

腊八粥的意义是什么你现在还煮腊八粥吗

腊八粥起源于女娃祖女神,教会人们怎样食用五谷杂粮的节日。在古代,人们就把各种谷物混起来一起煮,人们发现这个粥不仅好喝还耐寒,慢慢的用五谷煮粥的方式就延续了下来,直到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在腊八节这一天煮腊八粥吃。

为什么要过腊八节腊八节的由来是什么

腊八节,顾名思义,是在农历腊月初八的节日。现在很多人都以为腊八节是佛教的一个节日,这样说也没错,但中国腊八节的起源要远远早于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

据民俗专家考证,腊八节最初是源于我国古代的腊日祭祀风俗。腊日,即腊祭之日,是岁末腊月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日子,唐宋以前十分兴盛,是中国古代岁末的一个重要节日。在中国上古时期,腊日的祭祀实际又分两种——蜡(zhà)祭与腊祭。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蜡祭主要是祭祀与农事劳作关系密切的神祗,即农业神。 

《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意思是说天子要在岁末举行蜡祭仪式酬谢与农业相关的八位神仙,祈求来年人寿年丰,这习俗是从传说中的古帝王伊耆氏(一说是神农、一说是尧)就开始的。

而腊祭则主要是指祭祀祖先。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可见,“腊”与“猎”相通,“腊祭”即“猎祭”,就是年末用打猎获得的飞禽走兽祭祀祖先,目的是为了感恩祖先的赐予,期望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蜡祭与腊祭原来是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的,一个祭农神、一个祭祖先。然而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秩序日渐衰败,加上蜡祭和腊祭日期非常临近,秦汉以后,两者逐渐合二为一,统称“腊祭”,作为年终的腊月也因此得名。

先秦时期腊祭活动往往持续多天,具体的正日子,先秦时期没有记载,汉晋等历朝各有不同,到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开始把腊日固定到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唐宋以后,上古的腊日逐渐衰落,分化成了两个节日:一个是具有浓郁佛教色彩的腊八节;一个是祭灶节,也即腊月二十三的小年。

说起后起的这个佛教色彩浓郁的腊八节,自然就要提到佛教的传入我国。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佛教活动在境内日渐兴盛。北齐高僧慧思的《立誓愿文》记载,佛祖释迦摩尼成道之日就在腊月初八日。

传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行,还没大彻大悟,就饿得皮包骨头,某天因饥饿疲乏一头栽倒在地昏迷过去。这时恰巧有一位牧羊女路过发现了他,就把自己带的杂粮用泉水和牛乳熬成粥喂他。释迦摩尼吃了牧羊女熬的粥后元气大增,继续苦修,最终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的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因此在这一天,佛家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作为中国古代祭祀的腊日便与佛教中的佛祖成道日合二为一,腊八节得以最终形成。(当然民间的腊日活动停止后,官方的腊日祭祀一直延续到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