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尽仇怨——青年毛泽东眼里“东亚时局形势图”上的“北极熊”沙皇俄
发布时间: 2023-07-11

1949年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前夕,毛主席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巨著高屋建瓴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了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内政外交的纲领。

在这篇巨著中,毛主席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毛主席指出: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走俄国人的路”这个结论,这条道路,是来之不易的,是经过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千辛万苦地反复探索,才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促发的结果。

其实,十月革命之前的俄罗斯帝国,和“老大中华”非常相似,正如毛主席所指出:“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

俄罗斯起源于古罗斯国家。公元9世纪时,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瓦良格人入侵东欧并对东斯拉夫人进行了征服,这一过程加速了东斯拉夫人第一个国家的建立。在俄国古代编年史《往年纪事》中,称瓦良格人为罗斯人,其建立的国家以基辅为中心,所以古罗斯国家史称“基辅罗斯”。统治者奥列格被尊为“大公”。

13世纪,蒙古人入侵罗斯,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地带建立了金帐汗国对罗斯进行统治。蒙古人的入侵结束了基辅罗斯的历史,基辅罗斯被分为东北罗斯和西南罗斯两部分。西南罗斯为了抵御金帐汗国的侵略,归附了当时比较强大的立陶宛公国,而东北罗斯则形成了罗斯人民反抗蒙古统治的中心——莫斯科公国。

1359年,莫斯科大公伊凡诺维奇奋起反抗鞑靼蒙古人的统治,开始了罗斯为摆脱外族统治长达百余年的独立战争。在1480年11月的乌格拉河战役中,罗斯军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彻底终结了蒙古人的统治。

1485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称帝,将国名正式定为俄罗斯。

1547年,俄罗斯帝国的统治者伊凡四世被东正教主教宣布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从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

展开全文

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他大刀阔斧的对俄罗斯帝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拉开了俄罗斯快速崛起的序幕。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先后发动了的主要展示包括屡次远征雅俗、北方战争、进军普鲁特河、远征波斯、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夺取远东水域、侵占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通过这些战争,俄罗斯不仅大大拓展了疆域,而且夺占了面向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入海口,使俄罗斯由内陆国成为濒海强国。

因彼得一世对俄罗斯扩张和崛起的巨大功绩,1721年获得了“大帝”和“祖国之父”的尊号,俄罗斯也正式改名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成为俄罗斯沙皇。作为彼得一世对内对外政策的继承者,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了沙俄历来以军事为手段的领土扩张政策,南入黑海,西吞波兰,北控芬兰,巩固和扩大了俄国在彼得一世时期所占领的波罗的海亚南地区的地位。

1855年即位的亚历山大二世因其开明的对内政策被称为“解放者沙皇”,然而,他在对外扩张上却一如其先祖野蛮而贪婪,攫取了中国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其继任者亚历山大三世更是变本加厉,将中亚地区3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变成了沙俄的殖民地,并进一步蚕食了中国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94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此时的俄罗斯帝国已是江河日下。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是俄罗斯帝国的危机时期。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俄国与西方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虽然帝国的人口较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要多,但大部分都是贫穷的农奴。

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失败更导致民心对沙皇政权丧失信心,俄罗斯境内不断发生流血革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压垮这匹庞大的“北极熊”的最后一根稻草。

1917年3月,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3月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3月3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起义,逮捕沙皇政府的官员,罗曼诺夫皇朝就此覆亡。

末代沙皇家族

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先进分子对俄罗斯帝国的认识和印象是以十月革命为分水岭的。

在听到十月革命的炮声之前,毛泽东对俄罗斯的印象并不好,认为它是一匹庞大而贪婪的侵略中国的“北极熊”。

自1840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侵略奴役过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有十几个,这其中就有比较特殊的国家——沙皇俄国。沙俄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后起之秀”,也是当时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唯一与中国陆地接壤的国家,这使得它侵略中国具有了天然的优势。它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的中国领土,超过150万平方公里,是“从中国得利最大的”两个国家之一。对于这样一个近邻,青年毛泽东自“睁眼看世界”开始,就给予了高度关注。

根据现有文献档案大致可以推断:毛泽东对沙俄帝国的关注,约在1910年入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前后。在东山高小,毛泽东从好友萧三那里借阅的《世界英雄豪杰传》中,就包括沙皇俄国的“豪杰”彼得大帝和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传记。彼得大帝统一俄罗斯、建立强大帝国的业绩,使毛泽东十分钦佩,觉得中国应该出现类似的人物来拯救民族危亡。

据《毛泽东年谱》和《毛泽东早期文稿》附录记载,在1910年初夏之时,毛泽东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多年后,毛主席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还谈到这本小册子时。这本小册子既然讲的是列强“瓜分中国”,那么,就不可能不提及历史上“瓜分”中最多的沙皇俄国。

从19世纪中期始,西方列强开始从海上对中国进行侵略。沙俄帝国与列强狼狈为奸,趁火打劫,从陆上的东西两面对中国夹攻,趁机瓜分中国领土。

1856年,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支持下,挑起“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随后,十余艘英国兵舰、六艘法国兵舰、三艘美国兵舰和一艘俄国兵舰组成的四国联军,从上海出发北上,攻入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沙俄虽仅出了一只兵舰,但与其他强盗的分赃却是“利益均等”。与此同时,沙俄抢先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在原则上议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可以商量”。

1860年,英法公使带大批兵舰,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避于热河。沙俄换约特使伊格纳提耶夫以“调停”名义,假惺惺地在英法公使与清廷之间游说。

伊格纳提耶夫以一名“中国通”的姿态,一面鼓动英法二使对清廷要求更多特权;另一面又对清廷说,中俄应结成联盟以对付英法。表示:(甲)沙俄政府准备赠送中国若干门大炮与小型武器,帮助中国在大沽口对英法设防;(乙)沙俄政府准备命令俄海军驶入大沽口帮助中国军队。他暗中的目标是要求清廷割让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

对于伊格纳提耶夫的利诱,清廷婉辞敷衍。他又转向英法二使,建议说:对中国必须采取更强硬的手段。等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伊格纳提耶夫又向清廷表功苦心调停。他劝英法二使不可把清廷抛开,以免失去交涉的对象。而英法原本就无抛弃清廷之意。软弱的清廷想尽早使英法联军撤出北京,草草于1860年10月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后又与伊格纳提耶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之多,其中第一条至关重要,把1856年签订的《瑷珲条约》中有关黑龙江以北的文字,重新确定;又把原定“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改为完全割让给俄国。就这样,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轻易落入沙俄帝国之手。此约第二条规定新疆的西北边界,以所谓“常驻卡伦”为据,原有的以“边外卡伦”为据的真正边界被无形取消。

1864年,沙俄又以曾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为由,且以为清廷贷款作饵,诱其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盗走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南约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81年2月,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将霍尔果斯河以西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一项。但沙俄早就把朝鲜与整个中国东北,视为自己未来的领土,故对日本之扩张及于辽东,必须加以阻止。于是,沙俄调黑海舰队17艘战舰、若干鱼雷艇驶入太平洋,就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换约前,到达中国山东半岛之烟台,以示武力。日本被迫就范。

清廷为答谢以俄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也欲与俄共同合作防日,派李鸿章以钦差大臣(特命全权大使)之身份访俄。1896年 5月4日,抵俄后的李鸿章呈递国书,当天下午沙皇秘密召见李鸿章,亲自向他提出在中国东北修建一条横贯铁路的要求。俄为达此目的,不惜巨资,拿出300万金卢布贿赂李鸿章及其随员,终使李同意签约。

1896年5月,《中俄密约》在莫斯科签订,密约共六款。

第三款规定,两国如既经开始对日本战,两国之中任何一国不得对日单独议和。此款还约定,当开战时,如遇紧急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舰驶入,如有所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