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打一诗人(在曰本最有影响的唐代诗人是白乐天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在曰本最有影响的唐代诗人是白乐天吗

白居易是一代文豪,不过在唐代文学史上,他的地位还是不能超过李白与杜甫。

然而在日本,白居易的地位却是首屈一指,远非李、杜所能比拟。在平安朝,“文集”一词,甚至可以作为《白氏文集》的专有名词来使用;现今已普遍对古人直呼其名,而日本人却还称白居易为“白乐天”,称字不称名,在洛阳白居易墓,日文的献碑甚至比中文的都多,碑文竟将白居易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白居易

白居易为什么在日本有这么高的地位?

很多人都说,这是因为白居易的诗语言简单,日本人容易读懂。然而这样的回答,却显得有些太瞧不起日本人的汉文水平了:日本人能将典故繁多的《文选》用得得心应手,怎么可能只因简单易懂就尊白居易为第一?

①日本人“选”中白居易的几个巧合。

◆白居易的文集最早传入日本是在公元838年,据《日本文德天皇实录》记载,当时的日本太宰少贰藤原岳守“捡校大唐人货物,适得元白诗笔奏上。帝甚耽悦。授从五位上”。这一年是唐文宗开成三年,白居易时年67岁,住在洛阳。

◆白居易生前,其文集能够流行于日本,这在印刷术尚未普及、文学传播十分不便的中唐,非同寻常。相较之下,早他六七十年的李、杜,其文集传入日本却比白居易的晚了一百多年。

当时被引入日本的,为什么会是白居易的文集?

▲洛阳白居易墓日本人所立纪念碑

◆日本处于平安时代,致力于引进唐朝文化,他们派遣唐使,到大唐搜集中国第一流的著作,又利用商船夹带吸收中国典籍,遣唐使和商人遂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遣唐使虽然是日本的高级知识分子,但到了大唐,要面临因为“外国人”身份而带来的诸多不便,对中国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他们很难通过细致阅读文本来给出判断,而只能依其流行程度而定;商人更不会关心深层的文学价值,唯以流行度为进货准则。

◆就流行度而言,九世纪中国的流行文坛,是属于白居易的。

◆对日本人来说,誉满天下的白居易,自然代表了大唐第一流的文化,故而引进他的诗作迫在眉睫,且不满足于那些零星的单篇作品和单行小集,而是追求全集。838年所派遣唐使,肩负的重任之一就是搜集白居易的全集。

◆巧的是,白居易是中国诗人中少有的重视整理文集之人。更巧的是,由于894年平安朝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建议废除遣唐使,838年的遣唐使遂成了最后一届,此后日本不像以前那么大规模成系统地吸收中国文化,白居易的作品好似踏上了一座文化孤岛,避免了中国文坛思想变迁带来的冲击,一直保留着9世纪上半期的鼎盛地位。

②李、杜诗经典化迟滞,不够流行。

◆作为白居易的前辈,中国诗坛并伫的双峰——李、杜为什么没有在日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文集的流传。

◆李、杜不像白居易那样注重结集,且晚年偏偏赶上安史之乱,战乱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巨大,文集传播受阻,大为延迟了李、杜诗的经典化。

◆所以,李、杜在唐人心中的地位,恐怕也难与白居易相敌。杜甫生前名声不显,而生前名声显赫的李白,其作品被经典化也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今人选唐诗,李白的诗几乎必选。而在唐人那儿却没这么高的待遇。如收盛唐诗人作品的《国秀集》(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箧中集》(乾元三年,公元760年),都没有李白的诗。

◆直至白居易时代,李、杜都还未被经典化。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正是白居易书判拔萃科登第的后一年),日僧空海随遣唐使入唐,遍搜唐人文集,归国撰有《文镜秘府论》,这部反映了9世纪初唐人文学观的著作,竟仍没给李、杜留有特别的位置。

◆李、杜诗的经典化,肇始于元稹、白居易的大力提倡,直到北宋才宣告完成。在白居易时代,李、杜还需借白居易扩大影响,其影响力显然不能与后者同日而语,甚至到晚唐五代,《旧唐书》关于李、杜、白的传记里,李、杜只是《文苑传》中的匆匆过客,白居易才被视为诗人中的翘楚。

◆所以,日本人未在白居易时代之前就把李、杜当做第一流的诗人引入,并非其眼光独特,而是受限于文集之流传。况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即便中国也还没开始以李、杜为尊,日本人更不可能领先中国人的理解,提前赋予李、杜崇高地位。

③白居易帮日本人建立了审美好尚。

◆有人认为,崇尚“物哀”、情感细腻的日本人和白居易闲适伤感诗极为贴合,所以日本人特别喜爱白居易。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不然,论者颠倒了二者发生影响的时间逻辑。

◆譬如,表现“物哀”的代表作当首推《源氏物语》,而该书作者紫式部却是白居易的忠实读者,其中随处可见白居易诗的化用。

◆再往前,“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倡导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然而“国风”又是怎样的风格呢?其诗“谓似乐天,自书为荣”。

◆到了近代,作家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中,曾用“雪月花”来概括日本文学的传统美。而这浓缩了日本人独特审美情调的“雪月花”,也正是出自白居易的《寄殷协律》:“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于是,与其说日本人独特的审美好尚令其更容易接受白居易的诗歌,不如说他们的审美好尚正是在白居易的帮助之下建立起来的。

◆日本人为何会与白居易有着如此高的契合度?

◆白居易集传入日本,正值平安朝中期。天皇权势衰微,外戚藤原家掌权。律令制度渐渐失效,贵族们地位的升降完全取决于与藤原家的亲疏。对贵族来说,政治理想不复存在,进取心大为减弱,宴饮行乐成为日常。加之当时自然灾害与社会动乱频发,正契合了佛教所宣扬的“末法降临”,贵族们厌世情绪高涨,焦躁不安。

◆这一时期的日本贵族社会,简直是白居易生活的中晚唐时代的一面镜子。

◆白居易晚年,朝中牛李党争愈演愈烈;又历甘露事变,宦官权势通天;更不用说朝堂之外的藩镇林立,大唐渐渐病入膏肓,士人们却无可奈何。面对这种棘手的社会形势,传统的儒家思想无用武之地。优游于儒佛之间的白居易选择“中隐”。

◆这种思想,虽无益于民、无补于世,但能够慰藉焦躁的贵族们的内心,与白居易面临着类似困局的贵族们,在中国第一流诗人的感召之下,得到了一条可走之路,自然望风而靡。

▲白居易 剧照

《老子》最霸气的一句话是什么

【原创问答】谢您邀请!

“老子”李耳,也称老聃,周朝人,后来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说实际话,在他的《道德经》中是很难找到特霸气地言语的,因为他研创的“道学”是蕴涵着较为深髓哲理的,不像现在的大白话,一眼就能看出的。

不过,要刻意去找,也不能说一句也没有,比如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够“霸气”的吧!

然而这句话的原本意思是说,一个人真能做到了“无争”,那么,天底下再没有什么能够与他争的了。

其哲理是:凡是争夺必须想要的东西,什么都不在意了,一切对他来说都是空的,便没有了竞争的关系,还怎么跟他争呢?

这就是老子主张的“以反求正、以曲求全”的“道”。

如果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就会觉得不霸气了。

别灰心,我倒是找来了一副有关“老子”的奇妙对联,堪称“霸气”十足,分享给题主,请往下看——

上联:

“骑青牛,出函谷,老子姓李;”

出对很绝,用典老子出关,最后四字还语意双关,既陈述事实,又带有不可一世的傲慢。这是周朝时出的上联,一直到了唐朝才有一刘姓诗人,对出了很霸气的下联: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为刘。

下联化用刘邦斩白蛇起义事,最后四字同样语带双关,而且足以压制住上联的那种狂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