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许世友制作金丝楠木棺材的老匠人,一生只做两副,另一副给谁
发布时间: 2023-07-11

"许世友故里"景区的忠孝园之中有一口红松木棺材,很多人好奇这口棺材为什么会在这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越关系紧张,中国边防军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采取了自卫反击战争,由徐向前元帅和许世友上将指挥。

在战争之前,中央军委都觉得越南并不好对付,中国军队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许世友让儿子许光为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

许世友写了一封信,并且邮去了50元钱,让许光为他置办一口棺材,当地人称这口棺材是“喜棺材”。

“如果我在对越战争中战死了,就用这口棺材来把我安葬;如果有幸能够凯旋而归,便回到老家安度晚年!”

那一年许世友74岁,他说自己的身体还不错,能活到八九十岁,不过也可以提前准备了。

许世友幼年丧父,是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后来因为贫困前往少林寺习武。

许世友孝顺母亲是出了名的,但自从参加红军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整整20年他一直为国尽忠,没有好好照顾过老母亲。

1952年,许世友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请假返乡探望母亲,年迈的母亲正在砍柴、喂猪,做着沉重的农活。

20多年未见的老母亲又发乱糟糟的,脚上的破棉鞋已经露出了脚趾,看着许世友很久才认出来:“你是友德娃吧?”

展开全文

许世友的心中很不是滋味。

许世友在战场上骁勇无比,但是在母亲的面前还是像个孩子一样,看着母亲“呜呜”哭出了声音。

1959年,这位伟大的母亲离开了,许世友跪在母亲的坟边哭着起誓:“娘,忠孝难全,你老人家健在时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所以,许世友对葬回家乡有着很强烈的执着。

许世友将军在攻打越南之时一路凯歌,仅仅用了一个月就差点打进了越南首都河内。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之后,这口红木棺材就一直在许世友的信阳老家放着,许世友公务繁杂,后来就一直没有回家看过,自然没有见过这口专门为自己买的“喜棺材”。

而这口棺材,因为许世友临终前身体浮肿,最终也没用得上。

1985年春节刚刚过去,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查出了肝癌晚期。

当时国家顶尖的医生和医疗设备都在北京,许世友的子女和战友都希望能送他去北京治疗,但许世友坚持在南京。

许世友对自己的病情很清楚,就算是去了北京也治不好了,他也很害怕去了北京之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许世友交代秘书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说自己时日不多了,对组织别无他求,只希望党中央能够允许他死后实行棺葬,理由就是想要向母亲尽孝。

那时候许世友因为病情恶化,时而迷迷糊糊,在清醒的时候还在追问组织有没有回复。

许世友的报告到达了中央,全国解放之后,除了任弼时、毛泽东没有火葬,其他人都没有要求过土葬,谁都不能做这个主,后来还是邓小平拍板决定的。

邓小平说,许世友60年戎马生涯,战功赫赫,是有着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

邓小平用这几个“特殊”,给予许世友高度的评价,他同意了许世友的棺葬。

尤太忠将军是河南信阳人,1931年加入红军,尤太忠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兵一步一步打到了上将,杀伐果断,重义气。

尤太忠和许世友是知己好友,也是老乡,有着同舟共济的战友情谊。

在革命战争时期,许世友和尤太忠的交集不多,但建国之后,尤太忠当过第二十七军军长,二十七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那是许世友手下的老部队。

第二十七军也隶属于南京军区,南京军区的司令员正是许世友,尤太忠正式成为许世友的部下。

得知许世友将军病逝之后,尤太忠悲痛不已。

当时许世友提出想要土葬,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人议论,尤太忠知道之后很气愤,面对非议,他决定亲自派人去广西购买两棵百年楠木,运送到了南京。

楠木是非常珍贵的木材,千年不烂,有着很强的防腐性,还自带香味。

两棵楠木被运到南京后,立刻就被拉入了南京军区后勤部下辖的一个家具厂,经过专业工人的简单处理,就一直放在红外箱烤箱烘烤备用。

家具厂的师傅都是老师傅了,他们每天和不同品种的木头打交道,但这样巨大、稀有的金丝楠木,他们也不是都见过、使用过。

工人们用锯条去锯,没想到几个来回下来,锯齿都已经被磨破皮了,木头还没有什么痕迹。他们用进口的电刨片处理,最后也只得了个报废的结果。

而且他们都是做普通的木质家具的,棺材还真就不懂怎么做,毕竟当时火葬已经普及了,棺材也并非家家户户所需要的,掌握这门技术的老师傅基本都改行了。

楠木棺材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出来的,尤太忠几番打听,才找到一名专门打造棺材的老匠人。

在南京,他是这行数一数二的高人,是一家老工艺器社的传人,这家老工艺器社打造的棺材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多年传承的技艺只传男不传女。

老匠人入行半个世纪,只做过两副楠木棺材,第一副是给廖仲恺、何香凝先生做的。

廖仲恺先于何香凝去世,何香凝坚持和丈夫“生同衾,死同穴”,老匠人正是感动于他们的深情和这么多年来他们为革命事业的奉献,才亲手为他们做了这副棺材。

其实当年蒋介石想要重新安葬母亲,请这位老匠人出山,给老母亲做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但是这名老匠人有着自己的坚持,他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埋头干活求生存的工匠,但对时局和政治,心中就像有块明镜一样,他对蒋介石派来的人说:“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叛臣逆子,我决不与奸臣为伍。”

等到蒋介石的人再找来,老匠人已经带着一家人远走他乡,隐姓埋名,再也没有碰过老行当。后来时局动乱,老匠人就一直处于半隐居的状态。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老匠人才重新回到了南京,继续做起了原来的生意。

尤太忠得知这位老师傅已经是90岁高龄的老人了,也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他,将楠木交给了老匠人。

老匠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治丧办公室希望他能先画一个草图,他们好递上去等待审批,老师傅笑了:“我做了一辈子的棺材,就没画过图,也不会画图,图全在我的脑子里面。”

珍贵的楠木就这么多,治丧办公室慎之又慎,但现在也没有办法,只能吩咐老匠人一定要按照当时为何香凝做的那副棺材的式样去做。

老匠人虽然已经年迈,但是耳聪目明,技术一如从前,他喊上了自己的儿子,加班加点。

老匠人做棺材的事情还是惊动了邻居,他们觉得这是老匠人一家在搞封建迷信,就举报了,民警们赶来之后都被拦在外面,他们才得知这是在执行绝密任务,不能过问,就是他们的所长来了也不能进去。

这副棺材不用铁钉,也不用竹签穿榫,而是运用几何原理穿缝而成,楠木板厚约2寸,浑然一体,表面是深棕色的。

老匠人介绍的时候说:“只要把棺盖沿着暗槽向后推,内部的榫头就会自动锁定,严丝合缝,没有一点空隙,除非毁掉棺材,否则没人能打开它。”

虽然棺材看起来是比普通的棺材要小,但因为金丝楠木的密度优秀,这口棺材重达3000多斤,仅仅棺盖,就有千斤左右,需要八个成年的小伙子才能抬起。

与此同时,南京军区工程机械连在10月22日来到了河南新县许世友的老家,开挖墓穴,迎候老司令魂归故里。

许世友土葬的消息并没有公开,

1985年10月31日,在南京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一代名将安安静静地躺在楠木棺材里面。

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许世友同志告别,本来万里无云的天空突然电闪雷鸣,持续了20分钟之后又重新放晴了。

有人说这是老天爷都在为许世友将军流泪。

11月7日,护送许世友将军灵柩的车队即将出发,一切都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之下进行的。当时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聂凤智将军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打了好几个电话去询问,得到的答案都是“保密”。

最后,还是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的范志伦得到了消息,偷偷将聂凤智拉到小房间说出了这个消息。

半夜零点,车队出发,车上没有任何体现葬礼的标志,也没有哀乐或者花圈、黑纱,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低调,车队日夜兼程,中途没有休息,到达新县的时候,也并没有人来迎接。

在11月9日,新县的山上出现一座崭新的坟茔,当时并没有墓碑,紧紧挨着许世友父母的墓穴,完成了他“死后尽孝”的心愿……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