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中国高水平开放不止
发布时间: 2023-07-11

2022年,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止步。成功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增加,外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RCEP正式实施,持续释放开放红利,自贸区网络布局更加完善;创新平台持续扩围,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中欧班列开行数屡创新高,“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服务进口额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服务”加速在全球落地……

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为国际合作注入更强动力,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更大贡献。

进博会迎来5岁生日

——开放功能更突出,溢出效应更明显,展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满满诚意

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今年,迎来5岁生日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再次交出一份出色成绩单。

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5年来,进博会开放功能更加突出。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与全球企业洽谈合作,进博会的魅力持续吸引着新老朋友纷至沓来。连续5年参展的资生堂今年带来了40多款新品,企业相关负责人藤原宪太郎表示,进博会为资生堂提供了向全球展示最新创新及投资成果的窗口,中国是资生堂集团最大的海外市场,也是公司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从2020年起,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进博会参展“回头率”持续大幅提升,从第三届的70%到第四届的80%,再到第五届的近90%,进博魅力持续显现。

5年来,进博会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南非的葡萄酒、蜜树红茶、鲍鱼罐头,柬埔寨的长粒香米、紫衣腰果,还有日本的化妆品和德国的汽车,全世界好物通过进博会走入中国市场。“进博会为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带来了广阔空间。”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刘春喜说,伊利将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在亚洲、欧洲等地区建设15个研发创新中心。进博会充分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功能,不断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为世界经济复苏持续注入活力。

“连续5年如期举办进博会,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释放了中国全面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的积极信号,展现了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中国担当。”《世界开放报告2022》如是评价。

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期举办、越办越好的进博会,展示了中国扩大开放、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的满满诚意,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劲动能。

外资投下信任票

——吸引外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鼓励投资项目增多、外资准入门槛降低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对2家在华新合资企业的投资达30亿美元;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里达工厂)在沈阳正式开业;诺和诺德在天津第8次增资扩产;松下集团将冷链设备生产、销售等更多业务板块转移至中国……这一年,多家外企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投出信任票。

今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逆势增长。1至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9%。这一水平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规模创历史新高。

展开全文

引资结构持续优化。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欧莱雅首次在华成立投资公司,阿斯利康在青岛成立以罕见病为主题的创新中心……1至11月,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3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9.3%,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0.8%,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4.3%。

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开放举措释放的政策红利。外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今年实施的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分别缩减至31条和27条,压缩了6.1%和10%;鼓励投资项目越来越多,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与2020年版相比,鼓励条目增加近20%……今年以来,中国引资制度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平均每天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外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更好引进外资;促进深层次改革,离不开更好引进外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更好引进外资。在华外资企业应积极把握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共享制度型开放机遇、共享深化国际合作机遇。”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说。

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等优势,中国引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沛活力,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大“磁力”和发展韧性。

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RCEP释放开放红利,自贸试验区发挥“试验田”作用,海南自贸港换挡提速

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持续释放开放红利。前11个月,中国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总额为11.79万亿元,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0.7%。

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正在为区域经贸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中国到柬埔寨,广东的橘子只需要6个小时就能清关,比过去缩短了一半的时间。关税降低了,中国消费者以更便宜的价格喝上了新西兰的乳制品和日本的清酒。

今年以来,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自贸试验区发挥对外开放“试验田”作用,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7.3%的进出口额,吸收外资占到全国的18.5%。自2013年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到今天全国一共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换挡提速。180多项自由贸易港政策文件落地,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前11个月,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26.3亿元,同比增长40.1%,快于同期全国增速31.5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国第三。

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中国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中国陆续同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由贸易协定,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自由贸易区网络布局逐步完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开放水平显著提升,经贸规则覆盖领域更加广泛,承诺水平不断深化,为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硕果累累

——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创新高,“数字丝绸之路”更具活力

伴随火车汽笛轰鸣,足球、串旗等体育用品从宁波港出发,搭乘中欧班列“世界杯海运专线”,运往本届世界杯主办国卡塔尔。

今年以来,中欧班列开行数屡创新高。1至1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5万余列,已超去年全年总和,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204座城市,有效维护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自2011年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始发以来,中欧班列逐渐搭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桥梁。在中欧班列助力下,“一带一路”朋友圈日益扩大。目前,中国已经和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共建“一带一路”,为民众增福祉。在沙特西部港口城市吉达,矗立着一座规模巨大的海水淡化厂。红海海水通过淡化厂400余米取水管道进入取水泵房,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转化为淡水后,通过一条条输水管道流入千家万户。今年3月,由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总承包的拉比格项目三期海水项目建成投产。这是中企在海外承建的第一个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日产水量60万立方米,每天可向拉比格周边的吉达、麦加等主要城市200多万户居民提供生活用水,是沙特重要的民生工程。

“数字丝绸之路”更具活力。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持续提升。自2017年正式提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以来,中国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发展。今年以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稳步推进,中阿跨境贸易沿着“网上丝绸之路”火热展开……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

服务贸易提档升级

——服务贸易规模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成为服务贸易增长新动能

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设置了中国服务贸易成就展专区,回顾10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成就——中国服务进口额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二,2012年到2021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是全球增速的2倍。

今年以来,在全球外贸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10月,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9185.5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服务出口23581.5亿元,增长18.1%;进口25604亿元,增长16.4%。

新兴服务业为服务贸易注入新的增长动能。保险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增长势头好。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10月,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稳定增长,进出口额达20478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1499.2亿元,同比增长14.3%。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