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杨继业是属魏国还是吴国?杨继业碰死李陵碑在什么地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宋朝杨继业是属魏国还是吴国

宋朝杨继业,既不是在魏国,也不是在吴国。杨继业本来是北汉的将领,后来投降宋朝,忠心报国,成为北宋名将,人称杨无敌。在北宋抗击辽国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继业碰死李陵碑在什么地方

杨继业碰死的李陵碑在山西省怀仁县境内,出自《杨家府演义》中记载吴家窑镇两狼山旧有苏武庙和李陵碑。从史书上的记载,杨继业威武不屈,以身报国的精神,使其碰死在李陵碑下。
李陵是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武帝时曾率八百骑入匈奴境二千余里,观察居延(故城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地形而还。后汉庭误传李陵替匈奴练兵的假消息。遂灭其三族。李陵被迫留在匈奴,单于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在演义中,宋朝名将杨业(杨继业)被记载为兵败被契丹大军围困于李陵碑附近的狼心窝,“羊入狼窝,焉有生机”,遂碰李陵碑而死。

北宋名将杨继业军事才能怎么样

非常出色。杨继业原本是北汉的名将,一直防备契丹,在契丹骑兵中威名远扬,人称“杨无敌”打草谷的契丹人最害怕的就是听到杨无敌来了。归宋之后在北宋一群名将之中同样毫不逊色,以赵光义出名心胸狭窄的为人,杨继业以降将的身份居然能一直受到重用,由此可见其才华出众的本领,然而也正是因为降将的身份,始终没有统帅大军独当一面的机会,最后的战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杨继业是那里人

杨继业出生地:
太原
杨继业(约932~986年)又名杨业。原籍麟川新秦(今陕西神木),因他长期在太原生活,故《宋史》称他为太原人,北宋名将。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

北宋名将杨继业祖籍何处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
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 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杨继业)简介

杨业简介:

杨业别名叫做杨继业,是陕西人,979年,宋灭北汉,杨业归宋,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等职。宋初,宋朝廷试图用对辽战争的办法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奉命驻守戴舟前线,五年980年,辽景宗率十万大军攻雁门。

杨业率军突袭辽军,辽军大败而回。七年(982年)四月,辽军分路攻宋,杨业统军败辽军于雁门关下,斩辽兵三千人,俘万余人。

986年,宋军分三路攻辽,杨业与主帅潘美等连克云、应、寰、朔四州。但东路宋军于岐沟关大败,辽军乘胜大举反击,潘美、杨业等奉命掩护四州民众后撤。

杨业力主兵至应州,诱辽军向东,以保障民众沿石碣谷南撤,并设弓弩手千人于谷口,骑兵居中接应,扼阻辽军南下。

但潘美与监军王侁却迫他率军直趋朔州。杨业知此行必败,出发前约定潘、王率军于陈家谷口接应,而自率军冒死迎击敌军,以掩护大军及百姓撤退。但潘、王闻杨业军陷入重围,乃置杨业军不顾,先行遁去。

杨业死战,突围至陈家谷口,见无援军接应,复率残部与敌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负伤坠马被俘,不食三日而死,所部几无一人生还。

杨业死后,宋廷听信谗言,抚桖菲薄,指给他五品官应得的一半物品。后来得知杨业是绝食三日而死,非常壮烈,宋太宗才下诏表示痛惜,称杨业诚坚金石,气傲风云,同时处罚潘美等。 

扩展资料: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高强,二十多岁进入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当时,宋太祖已经建立宋朝,全国统一指日可待,杨继业向北汉皇帝提出了奉国归宋的主张,遭到反对。不过,他对北汉政权,一直忠心耿耿。

后来,北汉战败,杨继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继业是一员勇将,一心想收入彀中,他逼着北汉亡国皇帝安排亲信前去劝降。

见到皇帝派人来劝降,杨继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他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大败辽军,从此得了外号“杨无敌”,辽军一见杨业的军旗,就纷纷退兵。

北宋名将杨家将到底有后人吗

没有。

当年北宋灭亡,杨家被抄,杨延郎的大儿子杨宗到安徽隐姓埋名,娶了一位姓越的姑娘,因担心杨家血脉被金兵报复,此后杨家人都改姓为越。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祖、不忘根,越氏一族在村里修建了祠堂,一直供奉着折太君(后多被误读为佘太君)和杨延郎的画像。

扩展资料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杨家将历史记载人物

1、杨继业

杨继业本名叫杨重贵(?—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

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重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

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杨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2、杨延昭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