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被宋太宗誉为“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到底有多厉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

吕端是北宋初期的名臣,”大事不糊涂“是宋太祖对他的夸奖,在《宋史》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

第一件,西夏的李继迁叛乱,严重骚扰北宋西部的边境。宋军抓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祖为了报复就有杀掉她的想法。寇准正担任枢密副使,掌管军事,赵光义就找他商量,吕端是当时的宰相,他是从寇准这里知道这件事的。

不久之后,吕端拜见太宗,用历史上的典故来规劝,处理这样的事要以攻心为上,杀掉叛军的首领只能逞一时之快,收服叛军的人心才是长远的办法,谁轻谁重,心里要有考量。他建议把李继迁的至亲安置在延州,并且给与好的待遇。这样李继迁虽然不会立刻投降,但是亲情会一直牵着他的心。

宋太宗最后采取了吕端的建议,在后期的评判过程中,确实收获很好的效果。

第二件事就比较重大了。宋太祖病重,宋真宗赵恒当时还是太子,大太监王继恩畏惧太子的英明,就与另外三个人谋划立赵元佐为太子。宋太宗驾崩之后,李太后命王继恩找吕端进宫,吕端知道发生大事了,就把王继恩锁在一间屋子里,找人看守,然后入宫去了。

李皇后见到吕端,问道:皇上已经驾崩了,立现在的太子是应该的事,可怎么办呢?吕端说:当初皇上立太子就是为了防止今天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违背圣旨自作主张呢?于是让赵恒继位。

宋真宗登基之后,在帘子后面接见群臣,大臣们纷纷下跪,只有吕端一人不拜,不仅如此,还要求把帘子卷起来,而且还亲自走上殿,还仔细端详皇帝,这才走下殿率领群臣下拜。这两件事都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由此可见吕端的老成持重的风格。

被宋太宗誉为“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到底有多厉害

在宋太宗赵光义晚年期间,有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人被提拔为宰相,他就是吕端,吕端是一个被宋太宗称赞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人,那他到底厉害在哪里了,从下面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

在宋太宗刚继位不久以后,他就封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为齐王,兼开封尹。与此同时,吕端被派去协助赵廷美处理事务,担任开封府推官。但是后来,赵廷美被陷害,此时,担任开封府推官的吕端也被牵连,遭到了贬谪。

当时在吕端前往贬谪目的地的时候,宰相薛居正怕他受不了这一路的颠沛流离。于是让他主动认个错,说不定就能免了这奔波之苦。然而,吕端却乐观的表示没问题。而且吕端后来在贬谪之地还做出了业绩,不久就回京城了。

还有一件事,当初立储有功的寇准,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而此时的吕端,已经做了宰相,寇准地位在他之下。但此时的吕端,不仅没有一点架子,反而担心寇准心中不平,而且寇准此前曾向太宗举荐过他,所以现在,他知恩图报,向太宗上书请求将参知政事的权力提高到和宰相一样的地步,太宗批准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他这位宰相就和寇准这位比他地位稍低的参知政事一起轮流掌管相府大印,权力均分。

而且在当时,因为吕端从之前的戴罪之身一路迅速升迁,成为天子重臣,这引起了别人的嫉妒。但是吕端从来不计较这些。有一次,吕端从文武百官面前经过时,一个官员悄悄说道,这种糊涂虫,竟然也能当上大官。这让吕端的随从很不开心,但是吕端却说没事,就让这事翻页吧,如果我和他计较的话,以后朝中有什么牵扯到他的事,我就不能公正对待了。

这是吕端“小事糊涂”的几件事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是糊涂,其实,这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学不到的大智慧。而对于他“大事不糊涂”的方面,通过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在宋太宗与李继迁的地斤泽之战中,宋军擒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当时宋朝将领曹光实等人请示如何处置李继迁的母亲时,宋太宗是和寇准商量了。他们二人商量过后,打算把李继迁的母亲押往边界处置,从而威慑李继迁。就在寇准打算把命令下发下去时,吕端刚好碰见了他。

吕端见寇准神色匆匆,就问他怎么回事,寇准不愿意说,于是吕端又问了好几次,寇准这才说打算把李继迁的母亲押往边界处置的事,没想到吕端听了以后,立刻制止寇准说,万万不可,你先等下,我去面见圣上在商量一下。于是,吕端赶忙去见了宋太宗。

在见到宋太宗后,吕端建议宋太宗说,当年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想要杀了刘邦父亲来震慑他,没想到刘邦知道后,反而说“愿分我一杯羹”的话,这让项羽十分狼狈。所以,一些做大事的人,在危急关头,是不会顾及亲情的,况且李继迁是残暴之人,如果杀了他的母亲,说不定他会更加反抗宋朝,激起他的反抗之心,这样做,只能百害无一利啊。我们不去好生照顾他母亲,把她作为人 质来牵制他,岂不更好。

吕端一席话点醒了梦中人,太宗赶紧撤回了刚下的命令。后来,李继迁的母亲得以善终,在李继迁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德明继承了他的位置。因为宋朝善待李继迁的母亲,所以李德明不久后也归顺了宋朝。就这样,吕端凭借一己之力,换来了宋朝近三十年的和平,这就是遇事冷清,“大事不糊涂”的吕端的厉害之处。

997年,宋太宗去世,在宋太宗去世前夕,吕端进宫探视,结果他发现太子赵恒竟然不在太宗身边,他立马猜到这是阴谋。于是赶快悄悄命人通知太子前来太宗身边。而就在太宗刚去世后,一边的大内总管王继恩却对吕端说皇后想要召见他,商量立谁继位的事。

吕端明白了,这是一起阴谋,于是,他对王继恩说,太宗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拟好了诏书。王继恩一听,赶忙问诏书在哪里,吕端冷笑回答说在御书楼,王继恩听了以后,为了尽快拿到诏书,于是快速奔向御书楼,结果就在王继恩在御书楼到处翻找宋太宗拟定的继位诏书时,突然,御书楼的门锁上了,王继恩被吕端锁在了里面,王继恩的阴谋未能得逞。

在锁住王继恩以后,吕端赶忙前去拜见李皇后,此时,李皇后眼见来的只有吕端一个人,而她的同党王继恩却不见踪影,不禁有些担心,她就问吕端说,皇上已经去世,现在应该立谁为太子呢?吕端听了皇后的话后说道,皇上已经立了赵恒为太子,正是为了今天,怎么还要商议立太子呢。

李皇后因为失去了王继恩的支持,一时语塞,势单力薄,没有在说什么。而此时,正好赵恒也赶来了,于是,吕端赶忙派人前去叫百官来上朝,举 行仪式,面见新君。就在大家排好班,站好以后,准备高呼万岁参见新皇帝时,吕端却突然停了下来。

就在大家茫茫然不知所措之际,吕端走到赵恒面前,仔细端详着赵恒。然后更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动作,只见他掀开赵恒的衣袖,认真观察了赵恒的胎 记,确定这是真的太子赵恒以后,这才淡定的走下大殿,率领众臣,拜见赵恒,高呼万岁。赵恒,就是下一任宋朝皇帝宋真宗。

劝谏太宗善待李继迁的母亲,智斗王继恩,力保太子这两件事,正是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一种体现,他通过自己的沉着稳重、深谋远虑,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大智慧,让人不禁为他点赞。

这就是吕端,一个“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人。虽然被世人说成“糊涂”,但此“糊涂”非彼“糊涂”,是值得每个人去揣摩的一种人生大智慧。

宋真宗差点没能继位,吕端是如何从李皇后的政变中力挽狂澜的呢

大事不糊涂的吕端

如果没有明朝李贽那句“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估计这个宋初宰相名气不会有现在那么大,当然,如果没有润公借后半句赠叶帅,大事不糊涂的典故应该也不会如此脍炙人口。

吕端这人虽侍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做过的大事真不算多,这老兄长时间似乎就是凭长得帅、性格好、交游广混,这种大咧的个性难免让人觉得他有点糊涂。但李贽对他的点评不应该着眼于是否糊涂上,无可否认的是他的眼光很准。

说个故事大抵就知道他的眼光如何了,太宗年间李继迁反叛,宋朝地方官顺手就把老李的娘亲给抓了。当时太宗和寇准都觉得宰了这老太太以儆效尤比较好,但吕端觉得成大事者皆狼心狗肺之辈,即使杀了他老娘也挽回不了损失,不如留在手里当筹码。这一手果然起了作用,李继迁死后他的长子李德明归附宋朝。

政变达人王继恩

吐槽机之前说的段子里提出过宋朝大号太监辈出这个事实,作为吕端的对手,王继恩也是个超级太监,他同样侍奉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宋初很多大事都有这货的影子,包括皇位的继承。

烛影斧声那个夜晚,就是这货本来该出宫去找赵德芳,然而他却跑到晋王赵光义的府上,一手促成了宋太宗的登基。这份拥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