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赵氏为啥惨遭灭门呢?赵氏起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晋国赵氏为啥惨遭灭门呢

公元前607年,血气方刚的青年国君晋灵公在与首辅大臣赵盾的激烈冲突中不幸殒命。他死后,新继大统之人是赵盾从东周请回来的流亡公子黑臀,是为晋成公。

在赵盾这个双手沾满先君血迹的权臣面前,成公凡事不能做主,不过奉文画诺而已。整整7年,晋国朝廷只能听到赵盾一个人一张嘴发号施令。

赵盾的煊赫权势自然也会辐射到赵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三位异母兄弟赵同、赵括、赵婴齐以及嫡子赵朔跟着他雨露均沾,飞黄腾达,纷纷占据了高位。因此,即便赵盾在公元前601年故去,赵家仍是世人眼中高不可攀的政治豪门。

但是,就在人们想当然地以为赵家或将歌舞千载的时候,一场猝不及防的政治危机爆发了——“下宫之难”几乎让赵家沦入了灭门的惨境。

根据《左传》的相关记载,赵氏家族的这场灭门之祸是因为一桩不伦的奸情引发的:

公元前586年,也就是赵盾去世的15年后,他的嫡子赵朔此时也已身故,只留下遗孀庄姬和幼子赵武。

赵盾的少弟婴齐与庄姬通奸事败,被两位哥哥赵同、赵括掀了出来。夫叔竟敢与侄媳做下这等苟且之事!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赵同、赵括连手将婴齐驱逐去了齐国。

衔恨的庄姬仗恃自己是晋景公的亲姊妹,在景公面前诬告同、括蓄意谋反。一开始景公并未轻信谗言、贸然行动,直到公元前583年,中军元帅栾书站出来为庄姬作证,指责赵同、赵括行为不轨,晋景公才终于下令围攻赵氏下宫。

在这场屠杀之中,赵同、赵括双双罹难,赵氏家族世食的采邑也遭到了公室的没收,只有庄姬之子赵武因为躲在舅舅晋景公宫内而侥幸逃过一死,赵氏从此陷入了一段长达20年的中衰之期。

“下宫之难”本是晋国赵氏的一场灭门惨祸,却被后世的稗官野史当做传奇一再演绎。

后世传说,“下宫之难”那当口儿,赵武只是母亲庄姬腹中尚未分娩的胎儿。但实际情况是,赵武其时至少该有12岁。

因为《国语·晋语六》记载,赵武及冠的那一年(也就是20岁)专程去拜访过中行宣子荀庚,而荀庚最迟在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前就已谢世。照此推算,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发生的时候,赵武已经是个翩翩少年郎了。

不但赵武,涉事的其他人也在传说中不同程度地变了形貌,比如那个扇阴风、点鬼火,躲在背后打了赵氏一黑枪的栾书,坊间传说就将他丑化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大反派屠岸贾。

至于赵武的母亲庄姬,可能是妇德有亏、为人不齿的缘故,人们不愿意相信赵武的幸免于难是拜她所赐,于是又为赵武杜撰了两位颇有战国侠客之风的保护者: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朋友程婴。

这三位角儿一聚首,“赵氏孤儿”就算凑足了一台戏。于是这个被司马迁写入《史记·赵世家》的故事流传至今,一直在梨园长演不衰,甚至还被大导演陈凯歌翻拍成了电影。而随着演义的流衍日广,“下宫之难”的历史真相反而湮没无闻,渐渐不为人知了。

当前历史学界的研究普遍不相信赵同、赵括与婴齐、庄姬的反目成仇只是单纯由乱伦丑闻引发的冲突,更多的研究者认为,“下宫之难”的爆发或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它应该导源于赵氏宗族内部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而亲手开启争端的人正是赵盾。

《左传》载:

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亦为余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公许之。冬,赵盾为旄车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左传·宣公二年传》

根据《左传》的上述记载,公元前607年,也就是赵盾弑君、新立晋成公的那一年,晋国出台了一项官制改革的新措施。

已经废置多年的“公族大夫”一职被重新恢复了起来,只是这个从前例由同姓公族担任的重要职位,根据新规,将改由卿大夫的嫡子出任,无论他是同姓还是异姓。与此同时,国君的禁卫军——公行的指挥官则会在卿大夫的庶子中进行选拔。

赵盾本是已故中军副将赵衰的庶子,是赵衰追随晋文公逃难到白狄的时候同狄女叔隗所生。后来文公返国执政,又嫁亲女与赵衰,酬报他从龙流亡之功。

这位深明大义的姬姓夫人与赵衰成婚后,不但力主将赵盾母子接回国内居住,甚至还主动让自己的三个儿子赵同、赵括与赵婴齐退后一箭之地,将嫡子的名分逊与赵盾。

自那时起,赵盾便成为赵氏家族中的大宗,而赵同三兄弟则屈居小宗之位。

历史研究者们说,按照公元前607年出台的新规,卿族嫡子应任公族大夫,只有庶子才会出任公行的指挥官。但赵盾这时却主动向晋成公递交了一份申请,声明自己为了报答嫡母君姬氏当年的恩德,决意推荐嫡母的爱子赵括出任公族大夫,而自己则屈就公行。

赵氏起源

1、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

2、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3、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4、源于冒姓。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

扩展资料

赵姓名人

1、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2、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3、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创始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与其父赵鞅(即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

赵氏家族的由来

赵(Zhào)姓据说出自嬴姓,得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
赵氏祖先,赵姓祖先,姓氏
赵氏祖先,赵姓祖先,姓氏
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宋朝皇帝姓赵,是国姓,当然放在“百家姓”第一姓。“百家姓”的第一句,“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赵姓人口数是当今中国第八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九。
起源主要有三: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著名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其后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皇帝赐姓。如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