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古诗三首》(苏轼最著名的三首诗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苏轼最著名的三首诗

1、《定风波》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蝶恋花》    自古涟漪佳绝地。    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    倦客尘埃何处洗。    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酤酒市。    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    倾盖相逢拼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4、《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5、《临江仙》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6、《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7、《蝶恋花》    帘外东风交雨霰。    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深惜今年正月暖。    灯光酒色摇金盏。    掺鼓渔阳挝未遍。    

写三遍并背写是什么意思

你这个是作业吧,比如给你五个生字,老师要求抄写三遍,就是每个字抄写三遍,然后要求不看这五个生字,也能把这五个生字默写出来。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三首

忆江南是唐朝白居易晚年所作,为追忆青年时期,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所感受到的江南盛景。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忆江南白居易古诗三首,供大家参考!

忆江南 -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庭枕上看潮头。何日复重游!

忆江南 - 其三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何日复相逢!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解析

第一首“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第二首诗中“山寺月中寻桂子”是引用了一个传说,传说中秋节晚上可以在宁静的寺院里听到月亮上桂花飘落的声音。第三首诗中“吴宫”指苏州,“吴娃”指苏州的美女。这诗是说苏州的酒好,美女和舞蹈更美妙。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赏析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在今山西省)人。他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诗歌成就很高,对词的发展也有贡献。

这首《忆江南》是他晚年在洛阳写的,词中充满了他对江南生活的亲切回忆。

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忆江南》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首尾是咏叹江南景物的美好,三四两句描写钱塘江的景色,色彩绚丽,令人向往。“风景旧曾谙”,“谙。春天的水色绿得象蓝靛,这是一个很贴切很生动的比喻。它写出了春水的色泽和深度,这些比喻都好在真切地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美。“能不忆江南”是用设问的语气来作肯定的结论。读到这里,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作者赞美的声音,感觉到了他的激动,很自然地也会产生一种共鸣。

中秋节的起源来历

中秋节的起源来历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那么大家对中秋节的来历了解吗?我为您整理了“中秋的起源和传说”,欢迎阅读!

  中秋节的起源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