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校长宋永华:中国教育家的世界格局与国家情
发布时间: 2023-07-11

在东西方文化的汇集之地,

在粤港澳发展融合之际,

在中外教育理念的对话之中,

宋永华以大湾区为其理想的阵地,

专笃志于大学精神之发扬。

造人才培养之摇篮,

育科技创新之温床,

创社会服务之窗口,

此程他目光如炬,

初心如磐。

展开全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之演讲

自民国以降,大师辈出,群英荟萃,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开疆拓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实力日益强大,更支撑高校科研成果之推进与社会文化之传承。教育事业由精英阶层向普罗市民覆盖,无数大山里的少年得以读书改命。

教育大国屹立东方,朝气蓬勃,十年磨剑,只争朝夕。而今,一众学人仍奔行于高等教育发展之征途,为国育才,为社会聚气,为年青人铺路。

值此中国教育事业快速上升期,宋永华亦洞见澳门大学的发展新机。

他把西方传统和东方理念优化聚合,希冀拓展高校人才培养的边际;也以知识分子的国际目光和民族情怀灌筑科学事业,勉力扶植技术原创的生力军。

16岁考出乡村上大学,九十年代远行欧洲任教,成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首位华人院士,布鲁内尔大学第一个华人副校长……这位教育家身上,凝聚着时代转折的底色和个人奋斗的传说,成长之路尽显奇绝。

而更值称道的,或是他曾饱览世界的模样,仍选择重归国土,为大湾区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建设持续献礼的殷切之心。

1

从村庄走向世界

中国学者漫游记

1964年,宋永华出生在四川巴中和平村。

这个不到万人的山村,过去没有电,不通车。身为家中独子,宋永华承担着劳作重任。日复一日的拾柴、割草、插秧,却令他自得于这苦乐相伴的田间生活。

艰苦年代造就朴素的达观主义,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也更懂珍惜感恩。让每一块地都种上庄稼,把每一个人都调动起来——从平凡日子里生出的小村文化,以价值影响的形式刻入童年记忆,让他意识到资源利用和社群环境之重要性。

1977年,秋风送来高考恢复的喜讯,新时代阔步向前。

出于对知识发自内心的渴望,宋永华争分夺秒读书,并逐渐显出天才少年的气质禀赋。16岁的他顺势乘风,终飞出深林。

澳门火锅店,邓璐博士对话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博士

因成长于没有电的环境,宋永华格外向往电力系统构筑的光明世界。

从四川大山到省会成都,再从首都北京到西方世界,他专注投身电气工程专业,在国内完成学历进阶,复将研究之路延展万里,游历国际学界。

1991年以来,布里斯托大学、巴斯大学、利物浦约翰莫斯大学、布鲁内尔大学皆留下了这位中国学者的漫步足迹。

当时,尚没有中国人在英国任教、做院士、管理大学。宋永华不畏惧第一个吃螃蟹,从讲师做起,升至讲座教授,最终成为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妥妥自证学术能力与行政水平,也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坦然自信和奋斗不息。

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这是宋永华送给年轻人的箴言。回顾往昔,他的个人之梦已然实现,成功“超越当时的自己”,乃至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踏足想象以外的广阔远方。

因为读书,少年得以走出大山,拥抱世界。受惠于此,回馈于此,教育的火种一早深藏,并最终成为宋永华乐于奉献的事业。

新千禧年后,英国利物浦大学同国内联合办学。根据对欧洲高等教育运作机制和教学理念的切身观察,宋永华积攒起丰富的一线管理经验,兼有内地就读经历和西方任教体会,也因此受邀担任中国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是时候回国了!

作为身负家国情怀的施教者归来,宋永华立志为推动中国高校发展做些实事。

2

澳门作为窗口

文化交融中的全人教育

归国后九年间,宋永华辗转清华、浙大两所高校,并于2018年来到澳门,与这座窗口城市一见如故。

北接粤地,南临南海,东望香港,西对横琴,地理环境孕育了澳门多元融合的人文底蕴,历史大浪淘去记忆的风霜,留下东西交流之精华。

自1981年创校,澳门大学以汇集世界各地生源为独特优势。而宋永华的过往经历正契合着澳门大学中西合璧、对外开放的风格气性,因此这是一段颇具意义的双向奔赴。

走过英国知名高校,又走过国内顶尖985,宋永华对东西方高等教育各自优势与不足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并以此照见澳大办学方向:依托澳门地缘特色,他提出承继中华传统,挖掘国际化基因,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文化。

▲澳门大学

提升师资力量的国际性、管理方式的先进性自然重要,此外如何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拓宽不同背景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成为宋永华关注的高等教育命题。他的战略目光随之投向书院和学院协同育才的全人教育模式。

校长宋永华与澳大郑裕彤书院的学生交谈

漫游英国期间,宋永华看到中国学生的困境:留学生依文化抱团取暖,却也可能封闭交流,始终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入和融入,国际化格局难以真正打开。而在他看来,保持同「异质性」的对话,应当成为日常沉浸式体验。

澳门大学的书院制度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打破年级、专业、文化背景等硬性标准,而以兴趣、特长、三观为导向,为本科生提供跨专业、跨文化进行知识整合、讯息分享、价值传递的社群生活空间。

澳大目前有10所住宿式书院,书院按其所需设有自习室、咖啡厅、缝纫室、游戏厅等个性空间。书院鼓励同宿共膳、彼此学习,并通过举办高桌晚宴类活动,激励不同背景的学生对话。

十所书院集中展示了澳大包容、自由的文化精神,也向哈佛、牛剑、耶鲁等世界名校模式看齐。宋永华期待着,学生能在多元化书院团队中了解文化对话之意涵,并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群协作、共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这将构成和增长智识同样重要的、作用于个人一生的价值培养过程。

大学,乃为授教、创造、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于培养成人。

何谓成人?宋永华提出标志有二:独立生活与主动学习,未来方能更好地走向工作,迈入社会,承担责任。

尽管在内卷加剧的今天,不少学生自嘲佛系、摸鱼。宋永华以关切和共情的视角,直指问题核心:部分人被动躺平,是因为目见社会上升通道狭窄、封闭以至丧气。作为育人者,应该让学生得到教育的支持,让他“有希望、有目标”。

他始终相信,年轻人永远是未来的希望。

澳门大学的全人教育模式,也将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氛围、向上的环境。

3

澳大扎根湾区

产学研一体擘画宏观蓝图

近年来,澳门大学倡导以多元文化育全人,而所谓全人者,除心智德行整体发展外,还当有民族国家意识和人类社会责任感。推动当地学生和内地学生爱澳爱国、国际学生胸怀天下,也成为宋永华心中大学精神之所在。

而今,面对一国两制制度和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的新时期外部契机,澳门大学又该如何精准抓住机遇,调整内部定位?

于澳门大学而言,背靠湾区可突破地域局限,争取更多跃升空间。诚然,澳大学生并不缺乏国际视野与全球竞争力,进而让学生立足澳门,共建湾区,融入国家,走向世界,成为这位校长所期待的未来发展局面。

目前,从培养人才,科研创新,再到以人才和科技服务社会,宋永华称之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生态链正在澳门大学形成。

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坐落于澳大,涵盖中医药、微电子、智慧城市物联网不同领域。当中,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验室是重中之重。

该实验室是粤港澳在微电子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各类电子系统展开研发,聚焦模数转换器和低功耗射频芯片两大研究方向,技术水平已达世界领先。

微电子领域素来技术难度大,要求时间投入长、工程师素质高,可谓挑战众多。每当湾区企业遇上产品难题,便可向澳大寻求技术支持与原创合作,此为澳大的优势所在。而实验室专注研发,突破疑难,摘下模拟芯片中的王冠「高速模数转换器」,服务于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宏观规划,这也体现了澳大的责任之心。

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年,宋永华带领澳门大学在大湾区布局首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建成于横琴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成为澳门大学在此延展的臂膀。

依托珠研院,澳大可与大湾区社会面紧密联结,更能有效将实验室专利推向市场生产线,实现从成果到产品的即时转化,以高新技术辐射更广大地区。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

而在珠研院旁,也坐落着有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新秀。从澳大微电子实验室走出的博士后陈天蓝,在澳门大学支持下创办了首家技术孵化企业。

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当学生和教师走近大湾区,高校科研与市场产业产生双向互动,澳门大学在建设湾区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担当的角色相应显现。“做人才培养和科学原创的生力军,甚至是主力军”,校长此言绝不只是口号,而已有其实在的回音。

过去3年,珠研院与大湾区的数十家企业进行项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