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让黛玉出家,送宝钗金锁的都是癞头和尚,有何寓意?《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癞头和尚所说的“冤孽偿清好散场”是到底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红楼梦》中让黛玉出家,送宝钗金锁的都是癞头和尚,有何寓意

第1回,绛珠仙草要幻化成人,到人间还泪,这时道人说 : “果是好笑,从来不闻有‘还泪’之说,趁此你(僧人)我(道士)何不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我们注意这里道人用了一个词“度脱”,意思就是“度化解脱”。那么他们怎么做的呢?

1. 道士的度脱

道士唱了《好了歌》,甄士隐听后出家了;道士在破庙中捕虱,柳湘莲听他说话后,和他一起走了;道士给贾瑞″风月宝鉴”,贾瑞没有正确使用,结果失去生命。

我们从这里看,除贾瑞之外,因为他没有听道士的话,其他两位都″度脱″成功的。

2. 僧人的度脱

僧人向抱着英莲的甄士隐说: “舍我罢!舍我罢!”结果甄士隐错失良机后悔己晚,招致英莲丢失。

僧人向林黛玉的父母提出,要使黛玉病好,或出家,或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亲戚一概不见。林黛玉这两点都没有做到。

僧人向薛宝钗,开了海上仙方,她也按照僧人的指点去做了,其效果是“犯了时吃一丸就好了”。这也就是说这个海上方,对薛宝钗而言只是治标并不治本。

从这里来看,除薛宝钗有一定的效果之外,其她两位都“度脱”失败。

僧人让黛玉出家与给宝钗金锁的用意 :

黛玉

僧人让黛玉出家,是为了使黛玉身体健康起来。

宝钗

当宝玉看到宝钗的金锁,莺儿笑道 : “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从前后语言来看,送的应是那八个字),可是这里为什么有三次宝钗催促莺儿倒茶呢?难道莺儿在有客人(宝玉)的前提下,不知道进礼节吗?不禁让人怀疑,莺儿说的是真话吗?

如果说的是假话,那么莺儿的用意不言而明,就是制造金玉良姻。如果是真话,那僧人也应该是为了配合“海上方″医治薛宝钗的病才对。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癞头和尚所说的“冤孽偿清好散场”是到底什么意思

要弄明自“冤孽偿清好散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首先要明白“冤孽”到底指什么,“偿清“又是谁偿给谁”,“散场”又是指个什么,这些都要弄个清楚才能明白这句话的终极含意。

说书说全套,看文看前后,这句话出自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被马道婆所施法,逢五鬼,中魇魔,奄奄一息,这时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前来救急,把贾宝玉落草之时所衔“通灵宝玉“持颂一番,其中有这么四句话: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很明显,这四句话的接收对象是“通灵宝玉“,也就是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女娲娘娘弃之不用的补天之石。 那么“冤孽”“偿还““散场“的首先是与通灵玉有关。

诗句前两句是指这次宝玉遇险,通灵宝玉不再通灵的起因:“粉渍脂痕“,“困鸳鸯“。宝玉终日沉迷于吃胭脂,弄脂粉,读牡丹亭,仿西厢记,而那块顽石化身而成的通灵宝玉也因时时跟在宝玉身边,受到影响,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护主作用,因而宝玉有此一劫。 最后两句则是对通灵宝玉的忠告,富贵场,温柔乡不过是好梦一场,不要沉迷于,此,保护好宝玉,把欠给宝玉的情意偿还,然后回归自己的本真要紧。同时也有对神瑛侍者(宝玉)的侧面敲击,提醒他不要一味的在“内帏”里混,因为欠债终是要还的。这里的冤孽不但指通灵玉寄居宝去的情分,还指宝玉与各类男女的情感纠葛。比如秦氏姐弟,金钏,晴雯,袭人,宝钗,黛玉,也包括他的父母姐妹的天伦之情。

“散场”有分离之意,自然是指通灵宝玉终有一天离开神瑛侍者,回到原先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也指神瑛侍者终归要洗净尘心,回到自己的原有的位置上去。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既劝告通灵宝玉,也是敲打神瑛侍者,提醒他们这次历劫不要为尘世浮化所迷惑,而要及时修炼自己。因为一切都要返回本真。

《红楼梦》上天入地,劝度世人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他们的原型是谁

《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就常常联袂出现,贯穿故事的始终,给全文营造了一种神秘玄幻色彩。癞头和尚在仙界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在凡间的形象不堪: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

癞头和尚的原型是谁?他就是雍正!

(一)我们先了解一下,雍正是不是满头疮

历史上雍正皇帝曾患有很严重患头疮,每当轮到太监伺候雍正剃头或者梳头,就变成了一件特别恐怖的事情,据说先后有六个小太监被雍正杀了。没办法又从民间找剃头服侍,但同样的结局,找回来的也因为梳头碰到了雍正的脓疮,还是被处死或者责罚了。

后来民间罗公道士挺身而出,主动进宫给雍正梳头,解决了这一难题,雍正头疮逐渐痊愈,这样罗公就救了京城的剃头业,于是剃头业便把罗公供奉为祖师爷。罗公道士雍正五年逝世,卒于北京白云观内,雍正帝敕封为“恬淡守一真人”。

(二)接着我们再来论证:雍正的和尚身份

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自号“圆明居士”,另号“破尘居士”,常以出家人自居,甚至自封为“天下释主”,写了大量佛学之书,如《悦心集》、《御选语录》等等。

雍正所做的一首诗《自疑》来说明他的和尚身份:“谁道空门最上乘,谩言白日可飞升, 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袖人间个野僧”。

雍正十一年四月初一日,雍正皇帝在宫中大办法会,高僧大德参加,雍正亲自开坛说法,收亲王、大臣、僧侣等十四人为徒,其中包括宝亲王弘历,赐号“长春居士”。

雍正在《红楼梦》中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我之前揭秘的薛宝钗。她的一句“千丝万缕终不改,随他缘聚缘分”,透露出薛宝钗身上的“佛性”,她随口而出,禅宗五祖南能北秀各说心镜一偈的争承衣钵故事,表明薛宝钗对禅学有很深的了解,可以点拨贾宝玉。

从宝钗的判词“山中高士晶莹雪”,“山中高士”是隐逸的高人,特别符合出家人,“晶莹雪”体现了宝钗对物对欲望的淡然无求,则是其内在禅心的真实表现。《红楼梦》薛姨妈说宝钗:“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第四十回描写宝钗房屋摆设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 衾褥也十分朴素”。这些都印证了宝钗“山中高士”的判词。

(三)癞头和尚是如何支持薛宝钗的金玉良缘:

如果癞头和尚也是雍正的在仙界的一个分身,那么他应该是支持薛宝钗的:

癞头和尚为治疗薛宝钗的病给出了海外仙方,冷香丸;而与此对应的是,癞头和尚没有治疗黛玉的病,非要林黛玉出家。

癞头和尚还为薛宝钗量身定造“金玉良缘”,就是为“拆散”木石前盟而来。癞头和尚给的宝钗金锁上的那“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也正好对应了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四)描写癞头和尚的形象“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里面还有什么玄机吗?

其实宝钗过生日的时候,说过一个“腌臜”的人五台山出家,就是鲁智深,在《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章里,鲁提辖冲着郑屠户大骂:“你个腌臜泼才……也配叫镇关西……”其中“腌臜”两个字就是鲁智深骂人的特色。

回到书中提到《鲁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