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迟暮(你看过哪些好的散文集或者杂文集,可以分享一下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你看过哪些好的散文集或者杂文集,可以分享一下吗

我独崇鲁迅先生的杂文,对此有很多很多评论,我不敢妄评。但我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杂文,字里行间内涵极其深厚,即使他的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有人说张爱玲每隔三年便读一遍《红楼梦》,她为何如此痴迷《红楼梦》

张爱玲十分迷恋《红楼梦》,她对《红楼梦》有强烈的认同感,《红楼梦》是张爱玲读了一生的书——从童年到晚年,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创作中,《红楼梦》都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可以说《红楼梦》已经与她融为了一体。张爱玲多次谈到对《红楼梦》的入迷,在《论写作》中说到:

“像《红楼梦》大多数人于一生之中总看过几遍。就我自己说,八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次的印象各不同。现在再看,只看见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有限,而《红楼梦》永远是‘要一奉十’的。”

实际上,《红楼梦》影响了众多的作家,张爱玲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位。《红楼梦》是张爱玲读了一生的书,她对《红楼梦》十分地迷恋,这深度迷恋背后的原因:

张爱玲之所以如此迷恋《红楼梦》,与她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相似的身世与文化传统有着极大的关系。一方面是与曹雪芹相似的豪门生活经历,使她对《红楼梦》有着强烈的认同和理解,这种身世之感也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苍凉的背景;另一方面是与曹雪芹根植于同一种文化氛围,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她与《红楼梦》之间有一种相似的气质。

第一、张爱玲与曹雪芹有相似的身世——使两个人存在更多的共鸣

  • (1)张爱玲与曹雪芹,同样有着豪门生活体验

从身世来看,张爱玲有着煊赫的身世。她是名门之后,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的名宦,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母亲是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之孙女。曹家先后担任过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等职,深受康熙皇帝信任,并有多次在皇帝下江南时接驾的殊荣,家世也是十分显赫的,曹雪芹也有着豪门生活的经历。张爱玲出生之时,清朝已经覆灭,已经是民国时代了,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张家也开始衰落,但生活在租界的张家仍然保持着旧式的生活习惯与排场,她的童年还是体验到了豪门繁华的生活,有花园洋房,众多的奴仆,出行有司机接送。家人不时谈起有关的往事的回忆都留存在她记忆深处,也引发了她对过去的好奇之心,在《对照记》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她对繁华过去和家族生活的回忆。这种记忆与体验是张爱玲独有的,同时代的其他的作家很少有她这种豪门的生活经历,他们大多数是出生在没落的书香门第,比如鲁迅、郁达夫等,他们更多地体会到的是家庭的没落,而并没有体会到繁华的过往。张爱玲与同样写作家族题材的张恨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张爱玲是有世家大族的豪门生活的体验的,是从豪门内向豪门外张看,熟悉那个大家庭中的一切。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也是以《红楼梦》为蓝本,以封建大家族为背景,描写豪门少爷金燕西和平民女子冷清秋之间的恋爱和婚姻纠葛。但是张恨水出身寒素,并没有经历过豪门生活,只是凭着想象从豪门外向豪门内窥探。因此,《金粉世家》虽然取法于《红楼梦》的豪门家族题材,但仍然具有平民化的特点。

  • (2)张爱玲与曹雪芹,同样有着家族由盛及衰的变迁

无法否认的是,盛极一时的辉煌都只是过去的记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包括张家在内的这些贵族家庭还是以势不可挡的速度败落下去。张爱玲曾道“我三岁时能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见着他的泪珠滚下来。显而易见地,清政府被推翻,清朝灭亡,所有的封建大家庭在进入民国之后,它都要走向没落的一个过程,因为封建宗法家庭依靠的是封建制度,进入现代社会,这些依靠封建制度的宗法大家族就彻底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与庇佑,它们都有一个必然的要没落、要崩溃的过程,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张家也与其他封建大家族一样,也是要走向没落的过程,张爱玲的父亲也因此成了坐吃山空的遗少,张家已经不复昔日的繁华。曹雪芹同样有着家族由盛及衰的记忆,少年时代的曹雪芹亲眼目睹了家族的败落,在康熙皇帝死后,曹氏家族便遭到了抄家的灭顶之灾,曹雪芹也被迫从浮华奢靡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日益落魄。其实封建家族发展到末代,它都有一个必然要崩溃的过程,这在《红楼梦》中也是有所体现的。《红楼梦》中的贾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家庭,繁华的表面下已经暗含着没落的气息,发展到末世的贾府的分崩离析也是必然的。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在这一回里,冷子兴就已经对现在的贾府不及先前的那般富贵作了必要的说明,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也是封建家族发展到末世的必然趋势,作为封建大家族的贾府也不例外。

  • (3)张爱玲与曹雪芹,同样熟悉旧家庭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与习性

《红楼梦》对旧家庭的描写使张爱玲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她对曾经生活的旧家庭是十分熟悉的,熟悉那个大家庭的一切,包括家庭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对它有着强烈的亲近感,对家族的记忆也是十分深刻的,这种深刻的记忆在《对照记》中是有所阐释的,“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对旧家庭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在她的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个记忆中没落的贵族旧家庭,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没落的文化背景之下,生活着一群颓废纨绔的遗老遗少,他们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逛窑子、娶小妾、捧戏子……

第二、张爱玲与曹雪芹共同演绎悲凉的主题——底色都是相同的,都充满了末世悲哀的荒凉

  • (1)张爱玲青少年时期并不幸福,父母离婚,缺少父母的关爱,产生了苍凉感

张爱玲青少年时期家庭生活并不幸福,父母的关系也不甚和睦,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张爱玲四岁时,母亲就抛下她出洋留学,父亲也成为坐吃山空的遗少,在父亲这里,张爱玲感受到了封建家长特有的专横与残暴。家人之间的情感十分淡薄,隔膜也很深,最终父母还是以离婚收场,后来继母进门,与父亲一样,她也是抽鸦片的,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张爱玲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父亲的家中,张爱玲因继母的挑唆被父亲毒打,并没有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反而让她产生了无尽的孤独感与落寞感,她认为:父亲的房间,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整个家族,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从父亲的家逃到母亲家中,在母亲这里,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反而得到的是母亲的质疑与冷落。家庭的破裂以及父母对她冷漠的态度使她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对各种人事都存在一种质疑与否定,在现实中,她更是以挑剔而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上的人事。张爱玲在旧家庭中体验到的一切,对她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她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存在着的一些恶习:《茉莉香片》中聂传庆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抽鸦片的,《金锁记》中的姜季泽吃喝嫖赌又不务正业,《花凋》中郑川娥的父亲无所事事,游戏人生……生活在旧家庭的张爱玲看惯了旧家庭中诸如此类的现象,这也使她对这些存在有着深刻的印象,当看到《红楼梦》中关于家族生活的描写时,她的内心中便对《红楼梦》产生了强烈的亲切和认同感,因为《红楼梦》中的这些内容都是她十分熟悉的,生活于旧家庭中的她见惯了这些场景,这是她对《红楼梦》产生强烈认同感的原因。这种身世经历所产生的身世之感也带来了“末日”的危机感与苍凉感。

  • (2)张爱玲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代,带来了“末日”的危机感

张爱玲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代,在 1938 年,她考上了伦敦大学,但因为欧战爆发而无法入学,最终只能改去香港大学。毕业前夕又因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