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观察|赣榆:踔厉奋发 全力以赴 建设好江苏“北大门
发布时间: 2023-07-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江苏“北大门”的连云港市赣榆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积极抢抓一系列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沿海开发,以“港口大型化、产业集群化、镇村特色化、城乡一体化、服务品牌化”为发展导向,确立了“港口带动、产业强区、创新引领、融入主城、协调发展”五大战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进

综合实力跨越发展

十年来,赣榆围绕“4+10+N”园区产业定位,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平台功能日益增强。全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百亿级台阶,突破7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4.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园区经济做大做强,经济开发区集聚要素资源,加快中心区拓展区协同发展,持续招引光伏、纺织产业链项目;海洋经济开发区完成区位调整,开展钢铁、石化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快省级化工园区创建,拓展临港产业发展空间;黄海粮油科技产业园完善粮食物流枢纽中心功能,邀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专家规划设计,开工建设粮油码头、专用航道,提升园区核心优势和承载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纺织新材料、碳材料等主导产业,抢抓南北共建园区重大机遇,积极与无锡市惠山区交流对接,加快推进共建园区建设。10个镇级工业集中区按照有规划体系、有产业定位、有配套设施、有储备土地“四有”标准,坚持走集约化、差异化发展道路。针对石材加工、尼龙颗粒等传统产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统一管理、统一治污,引领行业规范发展,新建项目产业集聚度达60%以上。集疏运系统加速形成,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赣榆港区总体规划优化方案获部省联合批复。

展开全文

稳步推进

主导产业崛起成峰

赣榆始终将产业项目作为发展的根基,主攻项目投入,在产业强区上开新局、求突破。新海石化、镔鑫钢铁稳居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丰海高新材料、华电LNG、中粮油脂等重大项目强势推进,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821亿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21年全区电商交易额突破150亿元,快递交易量突破1亿件,海鲜、紫菜荣获国家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海头镇苏鲁海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获批全省唯一“省部共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

强势推进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赣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全区已形成以高铁、港口、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框架,以县、乡道为次干线的合理交通网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畅达交通体系,做强港口,突出港产联动,加快防波堤二期、液体散货泊位、王集水厂、管廊架延伸等工程建设,提升港产匹配度、产城融合度。推进保税物流中心、海铁联运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大货种组揽力度,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完善交通,城市南环402省道完成路基、桥涵工程,204国道城区段改造方案基本形成,构建“大外环”。连盐铁路、青连铁路建成通车,实现了赣榆通铁路的梦想,更多直达北京、上海、南京班次,融入“大交通”。

全力加速

城市能级不断跃升

赣榆坚持“做大城市、向海发展”,“拆、改、建、管”四位一体推动人口集聚、城市发展、商贸繁荣,城市品位显著攀升,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全面拉开城市框架。加快海头镇、赣马镇与城区融合发展,重点开发徐福、义塘两个新片区。统筹学校、道路、安置小区、邻里中心等设施配套,完善基础配套,拉开城市框架。徐福片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总投资61亿元,打造海滨风貌彰显区、优质教育集聚区、高端居住引领区、绿色生态示范区、徐福文化展示区;义塘片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总投资60亿元,打造优质教育示范区、生态宜居新片区。持续完善城市功能。空间环境逐年提升,城乡面貌深刻变化,文明行为成为社会风尚,以点滴“小投入”换取群众“大满意”,让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中收获满满幸福。

亲海近海

魅力山海画卷呈现

赣榆拥有45.382公里的黄金海岸,1.5万公顷滩涂,70万公顷近海渔场。十年来,赣榆区城市建设加速东进,滨海新城绽放异彩。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导向,紧盯打造“江苏亲海近海第一区”目标,策应“港产城融合”区域发展战略,深度整合、全面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全力突破“岛城湾”一体开发。完成秦山岛8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程,聚力推进琴岛天籁片区“2+2+2”开发建设,全新打造7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区,建成通车黄海路东延工程,全面拉开滨海新城路网框架;布建投用汽车北站、人民医院、赣中教育集团、吾悦广场城市综合体等功能设施,配套和安湖湿地公园、市民广场、体育公园白鹭湿地公园及10多个连片住宅区等基础建设,正在加快实施徐福片区、沿海特色风貌塑造等工程,全新展现了“推窗望海、城岛相望”的城市格局。突出海洋元素,推进海滨大道绣针河至白鹭公园段沿海风貌塑造,提档升级海滨大道。坚持多规融合、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发展,注重留白,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全面推动海滨特色大彰显。实施228国道两侧生产用地清退工程,开展青口河沿线综合整治,建设沿河风光带,新增街头游园5个、绿地面积1.2万平方米。

全域推进

城乡面貌华美蝶变

赣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着力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构筑“一核一带、三廊三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大力推进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三河两地”生态修复取得成效,水源地保护建设不断加快,近海养殖有序清退,见缝插绿植树造林,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12个、示范村7个。着力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强力推进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城乡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等公共环保设施趋于完善,化工园区整治、“两违”整治、非法码头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取得显著成效,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深化“全域整治、示范引领、万户美化”行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运体系,推动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全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7个和261个美丽宜居乡村,海头镇、沙河镇纳入省美丽宜居小城镇试点。

把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今年以来,赣榆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亮点凸显。创新打造“理”花树理论宣讲品牌,开展“礼赞新时代、追梦复兴路”“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等宣讲活动500余场。“习语晨读”理论宣讲经验入选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按照1+15+N矩阵,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建+网格等平台载体,实现党员冬训参训率达100%,连续7年荣获省冬训示范区。探索建立“网信+网格”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完善“4+X”舆情联动协调机制,提升有害信息处置时度效。发挥500余个“网信+网格+社会”微信群矩阵作用,延伸有害信息监测触角。柘汪镇响石村建成全市首家乡村“网络护苗工作站”,舆情信息工作位于全市前列。强化中心、所、站三级统筹能力,推广使用文明实践智慧指挥云平台,建立区镇村三级文明实践活动月发布制度,制作“文明实践我打卡”系列短视频。组织全区70家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成对子,派驻文明实践指导员。推出移风易俗线上接力倡议书,通过“我和文明有个‘约’定”专栏展示村规民约示范案例38个。《海州湾湿地春潮涌动、万鸟齐飞》《石梁河上清波荡 库区农民笑声扬》《齐抓共管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等稿件引发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赣榆发布”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的传播力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影响力指数综合排名位居全市第一。“七色花开”爱心读书会被认证为省级公益阅读推广活动,全市各县区唯一。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4家,全区三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89亿元,同比增长51.7%。

统筹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赣榆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城乡居民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5%以上。建档立卡户、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高分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赣榆区突出以人为本,强化共建共享,加快民生事业的现代化跨越。教育资源优质发展。实现新建扩建义塘路中小学、赣榆第二高中等中小学140所,四星级高中7所,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二十四连冠,赣榆教育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深化健康赣榆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完成区人民医院感染病区主体建设及区康复医院病房楼建设,启动区中医院迁建工程,创成国家级健康促进区,区人民医院晋升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每千人口床位数从2.98张增加到6.2张。社保体系更加完善。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主要险种应保尽保,提高低保户、五保户等救助保障标准,全力做好“一老一小”关爱保护工作。大力繁荣文体事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推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赣榆”,全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全力促进就业脱贫。8.12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摘帽,改善农民住房1万余户。深化平安赣榆、法治赣榆建设,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