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炜“德艺双馨”艺人大校军衔千里驰援灾区,我们能否包容他?《亮剑》张大彪为何最后只授予大校军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周炜“德艺双馨”艺人大校军衔千里驰援灾区,我们能否包容他

更不能,看到他骂人的截图可不是一次两次了,基本可以判断这人实际是嚣张跋扈之类人。别说我夸张,身有光环照着,平时需要伪装。

《亮剑》张大彪为何最后只授予大校军衔

张大彪,是《亮剑》中的人物,无论是小说还是此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数剧,此人物在小说或电视剧中,原主人公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独立团团长,也即后来的华野某纵队第2师师长李云龙率突击队执行穿插国军第89师时负重伤住院以后,就从小说和电视剧中消失了。或且应该是作者疏忽了,作为军迷个人曾写过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鸟铳步枪驳壳枪-福生逸事》,即便人物按写作大纲所列,有的人物写到后来,也会感到无从下笔,其故事也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从创作者角度而言,个人就非常理解。

至于网上有人猜测张大彪这个人物,参与金门战役牺牲了,也是不符合原著的,因为都梁的小说并未写到张大彪参与此战役,反倒是李云龙担任军长的C军某部团参谋长段鹏参与了上金门岛执行侦察任务,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后才归来。

在都梁同名小说《亮剑》以及据此改编的电视剧中,张大彪最后一次出场是担任华野某纵队副政委的赵刚来到了第二师指挥部,发现原老搭搭李云龙不在,就马上追问其下落,邢副师长和师参谋长张大彪只能如实相告,原来李云龙带上了段鹏的侦察连去执行穿插任务了。

为此,邢副师长和张大彪还被赵刚训了一顿,师长不待在师部指挥全师作战,却亲自带侦察连去执行穿插任务,这不是胡闹吗?难怪张刚发火了,张大彪非常委屈地说,您又不是不知道师长的脾气,谁都劝不住,谁的话也听不进,赵刚也只得作罢。

1955年9月29日,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军衔制,在南京军事学员高级指挥系学习的原八路军晋西北的主力铁三角李云龙、孔捷和丁伟,三位解放军正在学院深造的正军级高级指挥官,都被授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

因此,即便以张大彪继续跟在李云龙身边,当时位居C军参谋长的职务,也不可能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以军参谋长正师职的资格,能晋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校军衔。

由于大校下面一级是正团职上校,因此,在1955年9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正式授衔时,倘若张大彪还在,且担任李云龙所部军参谋长,应该是不折不扣的陆军大校正师级军官。

《破冰行动》里面后面出场的大校武警,为什么是正团,而不是副师,大校不应该最低副师吗

没看过《破冰行动》,但是如果剧中确实出现佩带大校军衔、正团级资历章的军人或武警,则只有一种可能性:导演没有任何军事常识(军盲),于是又冠冕堂皇地出现了假军官、假警官!

一、若是正团职军事(军政后装)军官,法定编制军衔为上校、中校,佩带正团级资历章。

二、若该大校同志为高职低配(如正团级支队长,高配大校副师级),则应为佩带大校军衔、副师级资历章。

三、若该同志为文职干部,则不会授予现役军衔。

四、该同志为行政级别正团级、同时又取得了专业技术大校军衔的情况。若佩带专业技术大校军衔,则应佩带对应的资历章(副军、正师、副师);

五、结论:该导演属脑残系,建议扭送至各级军事机关重新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流入社会,避免荼毒生灵。

为什么中国有大校军衔,而国外没有

其实问题出在早年苏式军衔体系的设置上,苏军经过不断的调整,最终在苏联元帅和军兵种元帅(可以理解为大将)之间,还有一个特殊的“军兵种主帅”军衔。也就是说,在高级将领的军衔体系中,即便不计入苏联大元帅衔,他们也存在有苏联元帅、军兵种主帅、军兵种元帅、上将、中将和少将共两档六级,却又没有西式的准将衔。

(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大校)

我军当年肯定是仿苏的,所以1952年我军在军衔体系最初的设计时,高级军官也拟设置为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两档七级。但是经过慎重考虑以及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在1953年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中对前述方案作了修改,最终放弃了兵种主帅这一级别,只有元帅、大将(类同于兵种元帅)、上将、中将和少将两档五级。

结果就是比苏式军衔正好少了一级,虽然简化了级别体系,但同样也带来了新问题,那就是大批正师职军官的军衔不好安排了,如果全部授少将衔,则将军的群体过于庞大,将官泛滥肯定是不严肃的;如果都授予上校军衔呢?又明显偏低了,因为在世界主流军衔体系中,上校是团级军事军官的普遍军衔。

于是在1953年发布的条例中,特别在少将与上校之间,增设了“大校”这一档军衔,以正师职军官为基准对象,也包括了一些资历较浅的副军职、准军职干部和资历较深的副师职干部,属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解决的措施。首批授衔的大校共1266名(包括1955年授予的712名大校、以及后来志愿军的补授),1961年—1964年期间又晋升554名(其中1961年晋升218名,1962年晋升12名,63年晋升3名,64年晋升321名)。

苏联军衔是当时东方式军衔的代表,而作为西式军衔的代表,美军的高级军衔虽然没有元帅,却有等同于元帅的“五星上将”,并且增加了“准将”军衔,所以也达到了五级。那一定有人问,既然美军五级军衔能够满足需求,为什么我们五级就不够呢?你别忘记了,中苏军队同时存在着“军政双主官制度”,有师长就有师政委、副政委,甚至一些师政治部主任也达到了副师级,所以数量大大超过美军。

(戴旭空军大校)

注意55年授衔文件的标准措辞:“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 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副师、准师级多数可评为上校”。这里面都采用“多数”而非全部的用语,也就是说,副军级、准军级、副师级、准师级甚至个别正军级干部,都有评为大校的可能,这个过渡性军衔的设置,就解决了相当数量的干部问题,避免出现将官数量太多的情况。

同时在55年授衔前,总政还听取了苏联顾问的建议,即大部分中高级军官,在首次授衔应压低一到两级,这样也好为以后晋升留出余地,这个建议也要求迈入将军的门槛要高一些、数量要少一些(只不过因为历史原因,没有出现大规模晋升情况,1965年还取消了军衔制)。1955年正式授衔时,共授予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802名少将,共计1052名开国将帅,如果不设大校衔,那就将官总数会达到了2000名以上,不合适了。

(房兵大校)

并且大校军衔的授予也是严格把关的,根据当时的规定,授予大校军衔者多数为1952年在“军队级别”评定中被评为正师级的干部,也有少数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的准军级和个别副军级干部,还有少部分红军时期入伍的副师级干部。因此,全军首次被授予大校的人数只占准尉以上军官人数的0.2%,仅为少将人数的1.6倍,可见大校的授衔条件也很苛刻。

再比如当时设置的“大尉”军衔,也主要是为了解决副营级干部的军衔等级问题,所以我军55式军衔既有仿苏的一面,也保持着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照搬。而到了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为贯彻和平时期体系从简的原则,从55式军衔的军官四等14级调整为三等11级,即取消了大元帅、元帅,大将和大尉军衔,最终因为“一级上将”也未实际授予,等于变成了三等10级,而大校军衔更有理由保留了下来。

(武警部队大校)

根据1988年授衔时的文件规定,三个军种以及武警部队的大校军衔,为正师职军官的主要军衔,同时还是副军职和副师职(正旅职)军官的辅助军衔,注意区分这里面“主要军衔”和“辅助军衔”的区别,所以军衔的衔级对应不是100%的,而是其中大多数的标准。大校军衔在如今已经是军队高级干部,尽管中校升上校、上校升大校的时间都为四年,但大校以上军衔晋级为选升,须以军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和对国防建设的贡献为依据。

最后要说明的是,认为大校军衔是我军独有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