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为什么会有禁区(长城真有万里长吗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长城真有万里长吗

长城,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之上。而我们国人作为龙的传人,每次提起长城,也通常在自豪兴奋之余,在它的前面加上万里二子,称为万里长城,来着重强调它的绵长和宏伟,那么长城真的有万里长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因为长城不是在一个时代建成的,所以要想弄清它的长度,先得弄清它的来源。追溯起来,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很多诸侯王为了互相防御,在边境建起高大的城墙,将烽火台和城楼连起来,形成了最初的长城。到了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防范匈奴,一边派蒙恬领兵三十万北逐匈奴,一边派近百万军队及征夫修筑长城。这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据资料记载,秦长城最终的长度达到了5000千米,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而到了汉代,这个长度更长,从汉文帝到汉宣帝,长城不断修筑,一度达到了一万千米。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国家都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其中北齐更是一次性发动征夫180万人。到了隋朝,隋炀帝也多次发动几十万甚至百万征夫修长城。包括后来的少数民族政权——金,也对长城进行了多次修建。而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长城,是明长城。它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全场约8851.8千米。它是明朝政府在修葺旧长城的基础上再建的。虽然后来没能抵挡住清军入关,但在明朝前期,长城还是有效地阻止了蒙古残余势力的侵犯,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长城,作为抵御外侵的一种绝佳建筑,自秦以来,大部分朝代都对它进行过修建,它的总长度一直都超过一万里。万里长城,绝非虚名。

康熙为什么觉得“万里长城万里空”,长城的防御价值没有用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长城就是马奇诺防线,完全依靠一道城墙彻底阻拦蒙古骑兵。

其实这是荒谬的。

大漠游牧民族,并不是连马镫都没有北美印第安人,具有一定的攻坚能力。

况且,长城既然号称万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有地方容易被突破。

长城其实只是一个战略上的缓冲,将游牧民族骑兵阻挡在长城一线一段时间,便于中原王朝的兵力集结应对,仅此而已。

这是瓦解游牧骑兵机动力的必要工事,在古代还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这不是说有了长城面对游牧民族就万无一失了,前提是中原王朝能够集结大量部队,拦阻骑兵军团。

如果中原王朝没这个实力,那么长城的拦阻也没有意义。

至于满清对于蒙古是一个缓慢的征服过程。

蒙古分为鞑靼和瓦剌。

其中鞑靼在东部,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喀喇沁)、鄂尔多斯等部。

鞑靼蒙古在明代,实力已经相当衰弱,对大明不能构成什么威胁。

大家都知道土木堡战役,蒙古人是瓦剌,并非鞑靼。

到满清崛起以后,鞑靼的领袖为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是蒙古最后一任的大汗。

当时鞑靼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和满清对抗,林丹汗最终被打的裸奔到甘肃后病死。

归属林丹汗的科尔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先后投靠满清。林丹汗死后,他的儿子率领察哈尔部残部,也归顺满清,后康熙时期有3000人反叛被镇压。

满清对于鞑靼蒙古的征服,并不仅仅是武力镇压,还有高层的联姻。

皇太极本人在1625年娶了科尔沁部寨桑之次女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为妾。

满清和鞑靼蒙古高层联姻非常多,等于是联合蒙古一同对付汉人。

这在以往是不存在的事情。

在大明眼中,蒙古属于鞑靼,这同北魏蔑称柔然为蠕蠕没什么区别。鞑靼在当年明代的书籍中,是一种野蛮无知的民族,同野兽差不多。明代史书多以“人面兽心”来形容,不存在公开的皇族通婚。

而鞑靼既然已经和蛮族高层联姻,原则上就不用武力进入了满清统治高层。

既然如此,鞑靼为什么要和满清对着干呢?他们本来就是利益共同体。

但对付瓦剌则没这么简单。

搞定漠南蒙古以后,还有漠西蒙古瓦剌,以及漠北蒙古喀尔喀。

我们先看看瓦剌,

瓦剌分为四大部:杜尔伯特(绰罗斯氏)、准噶尔(绰罗斯氏)、和硕特(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之后)、土尔扈特。

准噶尔强大以后,土尔扈特被迫从新疆逃到伏尔加河流域,脱离中国境内。

而噶尔丹和杜尔伯特同满清,一直激战到乾隆时期。

为什么他们最终会失败,其实原因也不复杂。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耕民族越来越强,乾隆初期中国人口已经接近2亿,到末期已经达到3亿。而明代人口顶峰时期,也不超过1亿5000万。

同时,清军准备火器的数量越来越多。在乾隆时期讨伐准噶尔残部的战役中,清军很多部队火器比率很高,100名士兵中就有火器手75人,还准备不少火炮。

而即便是康熙时代,清军也大量装备火炮,作为对付准噶尔的火力支柱。

这些都是明代所不具备的。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耕民族必然越来越强,游牧骑兵肯定越来越弱,这是客观历史的规律。

至于漠北蒙古喀尔喀的土谢图汗部、赛音诺颜部、车臣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也起不了什么风浪。

在准噶尔的噶尔丹试图统一蒙古时期,喀尔喀遭到大举进攻。

这四部实力都不强,都被被击溃,被迫南下投靠满清。所以漠北蒙古形式上是归属满清,还是雍正时期的事情,直到清朝末期被沙俄扶持独立。

换句话说,满清搞定蒙古的威胁,是乾隆时期的时期。

而众所周知,满清所谓的“康乾盛世”以后,帝国就开始衰败,最终一蹶不振。

那么,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到乾隆时期的1758年才大体搞定蒙古各部,前后花费了130多年时间,这能叫做轻松吗?

而清末首先是外蒙古独立出去,随后内蒙古也摇摇欲坠,独立势力,也就是满清时代的内蒙古王宫不断闹事。抗战期间,他们甚至成立了伪内蒙古国,直接将内蒙古独立出去大半。

如果抗战最终中国没有胜利,内蒙古也丢掉了。

这些都是满清留下的坑。

清朝为什么要修“长城”

坚决反对关河南望编历史,这货就像跳梁小丑一样,自己说的不对被揭穿了,不但不以为耻,反而换个地方继续编。

坚决反对将明代长城和清柳条边同等看待说法,我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的文章进行说明。

清柳条边,是皇太极时期就开始修建。清廷入主中原伊始,政局不稳,征战不断。前有李自成残部抵抗,后有蒙古贵族势力威胁。为巩固其东北这片“肇兴之所”、“发祥之地”,于是决定在辽东划定禁区。在禁区范围内,首先以明辽东长城为基础,加以修补,插以柳条,以作为禁区之标志,号称“柳条边”。其后,清廷曾三次将其向外扩展;并下令于山海关设立关卡,严格限制汉人出关。这种禁止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军事禁区。

清人杨宾所撰《柳边纪略》中,有关山海关及其出入制度之记载,甚为详备。据该书记载,清廷将统治中心移至关内后,即开始在广阔的东北大地上修筑柳条边墙,将边内外均列为禁区,严禁汉人进入。边墙高三尺,宽三尺,墙上栽种柳树,树与树之间再用柳条两根横连起来,称为“布柳结绳”。边墙外有人工挖掘之水沟,沟与墙组成一道屏障,因此称之为柳边,或柳条边墙。

也就是说,柳条边在一开始是作为一种军事防御作用,但随着清朝的统一,逐渐变为了一种隔离墙,其军事作用消失了。

以下引用中国社科院原文

由于军事作用的消失,辽东长城与柳条边不相重合地段,多被废弃甚至被大规模人为拆毁,乃至已面目全非,使国人万难窥其原貌。总而言之,辽东镇长城与柳条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皆属大规模历史建筑,而又性质不同、作用各异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