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书法作品欣赏(请懂书法的高人,帮忙鉴赏一下谢谢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请懂书法的高人,帮忙鉴赏一下谢谢

书法水平不错,很有功力,源于魏碑赵之谦,变化多端,令人赏心悦目,但是本人认为这个作品有点展览体的嫌疑。

为什么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该怎样欣赏这幅作品

这文章毁誉参半!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口水也多的惊人!

看到好多人居然喷祭侄稿?!我就不说什么历史背景,也不讨论书法至情至性,也不谈折钗股、屋漏痕笔法,也不谈墨法,这些大家都谈过,那么,我就只谈章法。

有人说祭侄稿作品凌乱,我的观点是:祭侄稿的章法,半丝都不乱!(想要喷,看完全文再喷)

我简单从章法层面,与大家做个分享,希望除了人文感性层面之外,有助于大家从理性的技术层面去欣赏。

(注意,颜真卿在激愤状态下,居然保持了近乎完美的章法,我仔细分析过了,包括尾部涂改的部分,章法上也不愈矩。)

我的观点很冲:

如果有人说祭侄稿这作品乱,那么,我敢断定他是不懂章法的!

以下用事实说话吧——

1.同列重心垂连线:

这个章法同列字重心的垂纵向连线,竟然与兰亭序几乎一模一样(不信你可以自己去测试),上部基本一条线,最后几个字的重心微移。

同类案例1:

与兰亭的纵向重心章法的规律,是不是一样?

拉个单列,看的更清楚!

同类案例2:

事实上,怀素自叙帖,也与此规律相一致。

2.重心斜角连线

十分到位的章法重心斜连线。

【有些采用大字组和小字组方式来调剂章法,做到有变化,避免呆板】

我把尺子轻轻一搁,你看!尺子上沿,居然基本上都是穿越字的中心(或者字组的重心),仔细看,是不是接近100%。

你说颜公如此激动状态下,章法居然一丝不乱,这功力……

打个比方,这跟我们喝酒时候常说的“醉醉三分定”,是不是一样。

同类案例:看下米芾这个“長”字,为什么在这个位置?是偶然,还是必然?答案是“非偶然”!

这个,应该可以证明上述法则,在古典章法中的普遍性。

3.次列次字的均距辐射:

第二行第二字,左右两侧上下字(或字组)均距辐射。

这是古典章法的典型技巧之一。

4.同列笔画的同向性协调

注意,不同色彩的角度(分别代表横撇点,主点和主捺一般角度趋同),是不是保持一致性?

而隔一列则有变化(以主撇为例,大体上是45°和60°交替,这一点兰亭序也是这样的。注:撇、折、挑,一般保持一致角度)。

同类案例1:

给个兰亭序对照组,看得更明白。

同类案例2:

看起来歪歪扭扭的中秋贴,原来这么整齐划一。

这些角度,并不是偶然的,而很大程度是由章法协调性的内在机制决定的。

有的人认为过分解读,那么就再看一下,看狂草吧!

同类案例3:

看看这些狂草的撇,是不是同向?那一笔是随便来的?答案是,没有一笔是乱来的!!!横和捺,点,勾之类的,请自己观察吧。是不是一丝不苟,绝无侥幸?!

好书法笔法自然!但,笔法自然≠笔法随意!

以上这些,是对祭侄稿章法的小分析,而这幅作品的技术含量远远超出这些!!!

章法首先是秩序,和谐性,然后才是呼应和布局等

事实上,章法的问题,往往是“视之不见,察之弥彰”,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暗合,都并非没来由的,而是一个顶级书法家千锤百炼而内化固化下来的功力,这就是底蕴!

这幅作品,能够沉淀千年,备受赞誉,不仅是因为至情至性,即使纯粹只谈论技术,也值得不断去揣摩,它有非常多种层面的内涵!

延伸探讨:很多人认为章法的几何解析,是过分解读。那好吧,我再延伸一个经典案例,看看另一经典名帖杨凝式的韭花帖,到底凭什么被誉为“落笔便到乌丝栏”?(若不了解本典故的,可百度一下哦)

仔细看韭花帖,每个字的位置,几乎都在该在的位置!

所以,韭花帖才被誉为“落笔便道乌丝栏”,乌丝栏,就是古代书法的界隔线,比如米芾的蜀素帖,就有真实的乌丝栏,而杨凝式的韭花帖本身并没有乌丝栏,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讲韭花帖看似偏斜,其实章法十分精当,合规合矩,直追兰亭。

落笔便到乌丝栏,更多赞探的并不是杨凝式的笔法,而是章法。该帖章法严谨之至,绝无随机侥幸(连尾巴落款,都在精确的位置上)!

韭花帖,同样章法近乎完美的典范之一。

兰亭序,当然是章法的教科书式的典范了,所以,就不用再解析了。毫无疑问,每一个字的位置,几乎都符合规律,甚至,连修改的地方也在重心连线的精准位置。不信如果你自己解析,你会发现,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没想到吧,一个即兴之作,章法居然完美如斯。

这些古典章法的基本规则,好比诗词的“格律”,格律的存在,并不影响天才与才情的发挥!两者并存。

如果说,“法”即规则准绳(属于全局性),不折不扣,“度”即随势灵动(属于局部性),千变万化。那么,两者可合称法度。

古典章法中(本文只谈古典章法),始终贯穿的“重心连线”法则,是一棵树的主干,是整体宏观的,那么,字和字组的正侧奇正大小俯仰左右疏密等变化,则好比是一棵树的枝叶,是局部微观的(分属于章法的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不要错位来比较哈!)

宏观调控微观,章法调控字法。正如无论你怎么样左右飘荡,总体要必须回归主轴。无论你大小怎么组合变化,无非字与字组。

总之,信或不信,由你自定!

想要喷的人,请先拿法帖自己印证一下,再讨论(今人的所谓章法,不在讨论范围哈)。

要反对也可以,但请谈有理有据的干货,不要空洞唯心批驳,更不要粗言谩骂。注意文明用语!

欧阳询行书字帖哪个好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欧阳询字信本,曾做太子率更令,所以,后人又称欧阳率更。是我国唐代书法家,“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被称为“唐朝楷书第一人”。他的楷书结构森严、险峻,沉稳、劲爽,布局舒朗、清新,被称为“欧体”。

其实,欧阳询行书也是出类拔萃,名贯古今的。能代表欧阳询行书最高水平的书法作品是《季鹰帖》。又名《张翰思鲈帖》,行楷书,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人物传记。主要是写了张翰字季鹰,虽为官,但是心里不快乐,总是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菰菜鲈鱼,后遂弃官归隐,终于回到故乡。

《季鹰帖》取法二王,字体修长,结字险奇,遒劲挺拔,险中求稳。此帖是欧阳询行书中的精品,是中国十大行书名帖之一。

宋徽宗赵佶观《季鹰帖》之后颇有心得,遂在此帖的后背用瘦金书为此帖题一跋。他评价此帖是“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且说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清乾隆帝评价此帖是“妙于取势,绰有余妍”。两位书家皇帝的专业的评价,对我们欣赏和学习此帖有很大参考价值。

您好,我是菩提娑哈,希望和您相互关注,相互交流。欢迎您的转发,欢迎方家指正。

颜真卿的行书具有什么特点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不仅楷书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行书上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行书,如同他的楷书一样,给人以刚健,雄厚,大气磅礴之感。他作书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在抒发某种情感。

要论颜真卿行书,实际就是分析史上公认他最具代表性的颜体行书“颜书三稿“。分别是《祭侄稿》《争座位帖》《告伯父文稿》。三者虽然不同时期表现的风格不尽相同,但总体艺术特点是一脉相承的。下面我们具体以这三个帖,主要以前两稿帖为例,來大致梳理和欣赏颜体行书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一 情感激越,以情命笔

首先我们在欣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