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资料(为什么陈景润名气那么大,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具体做了什么贡献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陈景润名气那么大,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具体做了什么贡献

题主在问题的描述中就犯了很多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题主在问题中写了“1+1=2”。的确有不少人以为陈景润要证明1+1为什么要等于2,可是那根本不是陈景润做的工作。陈景润要证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而且他并没有给予最后的证明,他只是证明了大偶数可以等于一个质数及两个质数的乘积之和,其中前面的那一个质数表示为1,后面的两个质数的乘积表示为2,之和即为1+2。陈景润证明到了1+2,真正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证明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即1+1,注意只是1+1,而非1+1=2。

陈景润的1+2被认为是目前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陈景润的证明最早是在60年代完成,之后进行了完善于1973年发表在《中国科学》上。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上一经刊出立即让全国人知道了陈景润,知道了他是一位世界上有名的大数学家。至今还能感受到徐迟的那篇报告文学所产生的威力,有一大批人四处声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种现象就是自1978年开始的。

陈景润在公众的心目中名气比较大,这离不开徐迟的那篇报告文学。刚刚经历了浩劫的中国需要复兴,被打成臭老九的人需要翻身,一批标杆人物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树立起来的。陈景润式的标杆人物在推动国人对科学家的尊敬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很多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其理想往往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

陈景润毕竟是成就在一穷二白时期的中国,那时国内的科技水平是非常的落后。和国内的推崇比起来,陈景润在国外没有国内这样的名气。

哥德巴赫猜想属于数论上的问题,数论在物理、技术方面的应用要较其他数学分支少一些,目前谁也说不清陈景润的1+2在现代技术领域能有什么用。在基础科学不怎么被理解被重视的情况下,认为陈景润的研究很“神秘”也不过是一件比较寻常的事情。

有时候人类遇到新的科学问题时才会从数学中翻阅新的处理工具,爱因斯坦为了建立广义相对论才开始学习黎曼几何,广义相对论建立后才让黎曼几何有了重大的应用。我们不敢肯定陈景润的研究以后会有多大的应用价值,但追寻数字之间的关系,追寻宇宙的真理必定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工作。

原创作品,禁止侵权,侵权必究。

努力奋斗最后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

努力奋斗最后取得成功的陈景润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少年时就立志要在数学上有所作为,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整天进行演算,光计算过的稿纸,就整整装了几麻袋,终于初步论证了这一猜想,创造了欧洲人用计算机都没能做到的奇迹。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拓展资料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陈景润星的人物简介

陈景润星 - 人物简介

陈景润,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在圆内整点、球内整点、华林问题、三维除数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的《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的论文达到了世界新水平。特别是在人们公认的,称之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他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陈景润星 - 生平简介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应用。这项工作,使之与王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获得197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后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1965年初,陈景润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他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直接参加管理国家大事。后来有人说陈景润是“白专典型”,邓小平愤怒的痛斥:什么“白专典型”,总比蹲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强。后来还指示有关部门,解决了陈景润夫妻的分居和住房问题。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陈景润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1年北京电视台“祝你成功”栏目记者曾问过陈景润,“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陈景润说:“是奉献,不是索取。”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

陈景润星 - 陈景润星简介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是“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1999年10月26日,“陈景润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北京天文台施密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第6个获永久编号的小行星,于1996年12月24日发现于兴隆。它获得的永久编号是7681号,这是他们获得命名权的小行星中第一颗编号为素数的,素数是陈景润先生的重要研究对象,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们决定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从专业上来评价,陈景润,华罗庚,苏步青三人谁的数学成就更大为什么

从专业领域来说,华罗庚和陈景润是重叠的,相对而言,华罗庚是中国数学之父,陈景润是华的学生,华的成就要高于陈。另外,陈景润是痴于数学,其它能力低下,实在是不能比。总体来说,他们属于数论领域,是最纯粹的数学。

苏步青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多维数学模型(四阶)的建立,在空间物理理论研究方面有重大支持,对于中国空间技术进步有巨大贡献。单就这个领域的微分几何来说,同时代苏步青在世界上不是最顶尖数学家。因为中国当时的科学基础和环境实在是不乐观,所以苏步青的影响很大。相对而言,华罗庚的数论走向社会虽然很轰动,但是内容并不稀奇。

就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角度看,苏步青高于华罗庚,陈景润基本上只是数论研究,没有涉足其它领域。

陈景润的小故事简介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曾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