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弹为什么没在实战中用过?1950年3月8日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
发布时间: 2023-07-11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中子弹实战价值那么高,至今却也没有国家在实战中使用过?1950年3月8日:苏联塔斯社发布消息,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目前为止,世界上只用过两次核武器,也就是二战中两次轰炸日本。

之后,即便是有核国家也不敢对无核国家使用核弹。

任何国家使用核武器,后果都很难预料。一旦爆发核战争,可能是两败俱伤,谁也没好果子吃。

展开全文

中子弹就比较特殊,并不会大面积摧毁建筑物,似乎是比较适合使用的核武器。

资料中这么写:一颗1000吨级的中子弹在120米高空爆炸,离爆心2公里范围内的人员即使不会当即死亡,也会在一天到一个月后死于放射病。中子流的贯穿能力极强,占总能量的80%左右,距爆心800公尺处的中子流可以穿透30厘米厚的钢板、重型坦克、建筑物、砖墙去杀伤人员,而坦克、建筑物和武器却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因此被称为干净的武器,爆炸区在一天之后,军队很快可以进入目标区作战。中子弹其神秘面纱源自于此。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那么,为什么中子弹也没有国家使用呢?

原因如下:

第一,中子弹诞生较迟。

美国在1958年开始研究中子弹,很多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直到1977年才大体研究成功。

其他国家的研究时间就更迟了,基本是80年代以后才陆续研究成功中子弹,比如中国是1988年。

可以说,中子弹生不逢时。

现代唯一可能使用核武器的,恐怕就是六七十年代的冷战高峰时期。到了八十年代,冷战已经趋于结束。以北约为例,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常规军力较弱,很强调利用战术核武器对付华约进攻部队。

美国之所以不惜代价研究中子弹,主要就是对付苏联坦克装甲部队,尤其是在北约领土使用。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中子弹可以穿透坦克装甲车的钢板,杀伤车内的敌人士兵,却不会大面积摧毁建筑物,没有大的核污染。

在北约的计划中,如果华约装甲洪流突入北约国家领土,迫不得已就用中子弹轰炸。这些中子弹造成的污染较少,可以摧毁苏联坦克装甲车,却不会将北约领土严重破坏。

到了80年代,中子弹大量装备的时候,冷战已经接近尾声,苏联濒于解体。核大战已经不可能爆发,无论原子弹、氢弹、中子弹都无用武之地。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第二,中子弹研究门槛较高。

全世界共有9个国家被认为拥有核武器,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和以色列。

有意思的是,只有其中5个国家拥有中子弹。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和以色列都被认为没有成功研发中子弹。

为什么会这样?

中子弹有较高的技术门槛,研发的难度比原子弹大了几十倍。最关键的是,中子弹研发和使用成本都非常高。

目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多是利用核武器进行威慑,而并不是直接用它作战。那么有了原子弹就足够了,没有必要研发代价如此高昂的中子弹。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第三,中子弹的装备成本太高。

中子弹的研发成本很高,维护和保存成本更高。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任何一枚中子弹保存时间不超过10年。

中子弹的主要热核材料是昂贵稀有氘氚混合气体,成本高昂尚且其次,关键在于氚气的半衰期只有12年。

换句话说,一枚中子弹正常来说只能保存6年左右就要更换内核。氘氚混合气体不稳定,频繁出现提前更换内核的情况,维护起来也非常麻烦。

以往要应付冷战的核大战,各国不惜代价也要保存一些中子弹。

现在世界大战不可能爆发,谁还会劳民伤财去装备这种华而不实的玩意。

一般认为,有中子弹的5个大国中,只有3个拥有实战化的中子弹。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第四,军队对于中子弹还是有办法的。

中子弹虽然厉害,却不是没有办法防御的。

中子弹主要用于摧毁敌人装甲机械化部队,杀伤坦克装甲车内的敌人。

在冷战的技术条件下,各国以往没有什么好办法对付中子弹。

今天的科技不同了,对中子弹有一整套预防手段。

如可以在装甲镶上一层特殊的衬里,或在装甲中间加上特殊的夹层,才削弱中子弹的杀伤力。

在20年前美国测试表明,夹层可以将对抗中子弹能力提高到原来的5倍。

另外,如果是固定建筑的防御能力更强:多层高强度的金属与塑料复合材料也可以作为理想的防护材料,而且诸如水、木材、聚乙烯塑料等都可以较好地慢化并吸收中子。

虽然这些手段不可能彻底让中子弹失效,却能够大大降低军队伤亡,削弱中子弹的威力。

话说来说去,中子弹仍然是非常可怕的东西。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法国电影《暴力13街区》中,架空的法国政府就试图用1枚中子弹,彻底摧毁这个政府无法控制的黑社会街区,将上百万人无论好坏一起干掉,却不会对巴黎有太大影响。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