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势凌厉的意思(巴巴罗萨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巴巴罗萨是什么意思

″巴巴罗萨“是12世纪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曾经率领十字军东征,并死在东方。希特勒出于对他的崇拜,把进攻苏联的计划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二战德国是怎么对待苏联战俘的是不是像网上所说的那么人道

巴巴罗萨战役开始后,通过几次大的合围,德军俘获了数百万苏联红军,关于如何处理这些苏联战俘,德国政府倒是没有像对待犹太人那样搞种族灭绝,尽管在德国政府高层的意识里,斯拉夫人都是蛮子,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到现在,俄罗斯也无法完全融入欧洲文明,在历史上,俄罗斯长期扮演侵略者和能源、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德国在占领区建立了大规模的战俘营,战俘们从事各类重体力工作,对付苏联战俘完全不像对待欧美战俘那样人道,在物质供应上,德国不愿意浪费宝贵的粮食,大批苏联战俘因为营养不良和疾病而饿死,而肆意的枪杀战俘更是司空见惯。大批苏联战俘长期处于饥饿当中,德国看守不允许民众送给他们食物,也不允许供应更好的欧美战俘向他们提供帮助,这些野蛮举措,遭到了德国政府内部一些更有人文精神的高级成员严厉批评,但很不幸,这些批评几乎没有什么租用。

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陷入人力短缺的困境,在不断的请求之后,希特勒终于同意利用苏联战俘,组建帮助德军作战的仆从军,也就是所谓的“俄罗斯解放军”,由弗拉索夫将军领导,使用之前缴获的苏式武器,这些俄罗斯解放军被调往巴尔干半岛等地从事反游击作战,手段残忍,战后,大部分苏联战俘都被移交给苏联政府,不是被处决,就是在古拉格里累死,只有很少一部分获得庇护,前往美国和其他国家。

东线战场完全就是野兽之间的搏斗,苏德两军几乎没有任何战俘的概念,苏联对待德军战俘同样残酷,纳粹和红军之间的厮杀,更缺乏文明,双方都不遵守日内瓦公约等。

梁山聚义体现了宋江的什么

其实梁山聚义,是在宋江之前很久的事情了。先是白衣秀士王伦小打小闹,后有托塔天王晁盖招兵买马。再后来,宋江不得已上山,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身亡,才轮到宋江坐上了第一把金交椅。

【梁山之主宋公明(中)】

应该说,梁山集团在宋江的努力经营之下,实力逐步增强,与朝廷抗衡的力量与日俱增,成为了一支不能忽视的民间势力。

这个问题这样来问更精准:梁山能够发展,壮大,体现了宋江的什么?

我认为,梁山能够发展,壮大, 除了梁山的军纪严明之外,宋江的作用不可忽视。宋江在梁山可以屹立不倒,就体现出他是一个有号召力,有凝聚力,有自身魅力的人。那么,宋江其人,究竟有哪些方面比较优秀的品质呢?

一,重情重义

不管怎么说,宋江也算是个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

在上山入伙之前,他虽然只是郓城县的押司小吏,但他对身边认识的人,生活无着落的人,有困难来投奔他的人,不论高低贵贱,他都尽力资助,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这一点,让他闻名河北,山东一带,人称“及时雨”。比如说,他对朱仝,雷横(算同事吧),一直照顾有加;对唐牛儿一直无私资助;关键时刻,给晁盖偷偷送信,助其逃脱险境(这在当时的社会,也算“义举”吧)等等。

【及时雨宋公明】

上山之后,为给晁天王报仇,三打曾头市;为解救鼓上蚤时迁(事因偷鸡而起),三打祝家庄;李逵屡次违反军纪,宋江每每都是从轻发落等等。

我们常说,情义无价。宋江的重情重义,换来的是人心所向,换来的是众望所归。宋江能躲多次劫难,这都是他重情重义的结果。

【身陷囹圄,多次成功脱险的宋江】

二,讲忠求孝

咱先说“孝”。宋江是个大孝子,母亲早丧,老父在堂,他和宋清一起侍奉父亲,也是名声在外,人称“孝义黑三郎”。

说到“忠”,我想说,宋江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这一点,他带领梁山集团全数招安,就是铁证。虽然说,他忠的是无道之君,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能过多地苛求他。因为“忠君爱国”,符合大部分人的认知,所以,他能够团结梁山好汉之中的绝大部分。有些人,虽然无意招安,可这又怎么好意思说得出口呢?

【忠君爱国的宋江】

三,能谋善断

宋江的身边,虽有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神机军师朱武,玉麒麟卢俊义等出谋划策,但决策权在他手里,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收买人心,如何壮大实力,都需要他做出正确的判断,发出正确的命令。

所以,宋江,不失为一位有文有武,能谋善断的全才。

【能谋善断的宋江】

总之,宋江的思想,行为,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潮流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封建理教)。所以,他才能在人员复杂,人心难测的梁山站稳脚跟,稳居首位。

当然,宋江也有短处,也有一些小人之举,但都不足以致命,不足以撼动他的地位。

闲话到此,请君指教!

请您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会给大家分享更多精彩故事!谢谢您的阅读,关注,点赞!

莫斯科战役中,哪些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凌厉攻势

关于第2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就是1941年的寒冬是不是导致德军无法攻下莫斯科的原因,是严寒挽救了苏联?

许多人认为寒冬严重的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但更多的人认为苏联的实力能够挺过这场战争,天气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过去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大多数都是从天气角度来入手直接探讨双方的利弊与得失,这方面的争论可谓是争得不可开交。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台风战役期间德军和苏军的战争情况来看问题,就能得出很明显的答案。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行动代号为台风行动,这次行动从9月末10月初开始,随着寒冬的降临,德军越来越困难,严寒导致德军装甲部队彻底瘫痪,坦克装甲车难以发动,步枪无法击发,士兵缺乏御寒的装备。到11月12日,在强大寒流的影响下,本来是零下10摄氏度的天气突然骤降到了零下40多度,百万大军和上千辆坦克战车仿佛被全部冻住了。

有德军士兵形容这次严寒的恶劣程度:“野外的铁丝都冻得带有甜味,不信你用舌头舔一下”。到了11月13日,整个进攻莫斯科的战线上,德军有500多辆坦克的发动机被冻裂,抛锚无法开动。900多辆卡车因为缺乏防寒设备在突然降温中彻底报废,德军有9000余人被冻死冻伤人。到了12月5日的时候,因为天气的转寒以及苏军抵抗的增强,德军彻底失去成功的希望。

而在这个台风行动的前2~3周时间,天气还是较为晴朗的,这段时间内,德国和苏联的作战可以被用来推测如果天气质量良好战事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基辅战役是世界上最大的合围战,总共70万苏军在这个口袋中被歼灭,但是事实上,德军在台风战役前两周内形成的维亚基马布良斯克包围圈,才是真正最大的包围圈。在台风战役开始的时候,德军和苏军的作战人数都是大约120万。而德国军队以两个装甲集群为主力,在头两周内就成功分割包围了苏军的多个重兵集团。在开战一周的时间内,苏军重兵集团就显现出被包围的迹象,在两周的时间内,整整85万的苏军就已经落入了德军部下的几个口袋。不仅如此,这些被围的苏军被截断了后勤,而且大多数都丧失了指挥以及士气,基本上已无力对德军形成大的威胁。可以说在台风行动发起的两周内,德国军队就已经决定性的击败了当面的同等数量的苏军,任何强大的有组织的单位都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独立的弱小单位还能防守。

而构筑了如此巨大的包围圈,德军的伤亡又有多少呢?令人震惊的是按照一名瑞典军事学家的说法,德军在这场行动中的阵亡负伤以及失踪人数加起来仅有不到6万,考虑到这场战役的规模以及对苏军造成了80多万人的损失,这个数字是相当轻微的,两边的作战交换比达到一比十几。究其原因,1941年的德国军队比起苏联军队而言,无论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