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晚期,清政府明明有百万军队却阻止不了革命?镇江有哪些当代文化名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为何清晚期,清政府明明有百万军队却阻止不了革命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说来话长。

第一点:晚清政府的危机从鸦片战争时代就开始了,不管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后来的义和团,说明晚清政府的控制力越来越薄弱了,为此清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具体来说,洋务运动,和戊戌新政,清末新政都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向世界靠拢的一种想法。

在改革和革命之间,如果改革不成功,那么就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吧,然而,由于国情所在,成长于晚清至政府中间的绿营力量摇身一变,就成了各地的军阀。革命后的大失控则表现为军阀混战,没有宪政基础的各方势力都想获取权力。

第二点:在权力不能有效控制局面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的革命浪潮席卷而来,而立宪和革命之争,冥冥之中,预示着一场大革命的到来,中国的千年体制,权力的最后挣扎,不是靠立宪能够解决的,必须是革命。

经过论战后,革命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历史潮流是无法阻挡的。

第三点:清朝政府最后的挣扎,是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这是解决矛盾的最大幻想,这是一次资源再分配和平衡各方势力的改革,然而,这一次新政晚清政府却无力掌控,早起成长于晚清绿营之中的力量,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起,就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以实力派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派,强大的地方势力,底层为代表的激进力量,在这场改革中不可能做到利益均衡,加上清政府所推行的宪政,最后到体制内皇族内阁的出现,想形成绝对的权威,这使得各方势力,尤其是在资源再分配过程中,底层激进力量未获得任何好处,北洋派和地方势力未能实现所许诺的宪政,于是,革命洪流形成。

到这里,晚清政府已经没有任何军事力量,所有的各方力量都想掌控权力,于是形成了辛亥革命之后的乱局。

镇江有哪些当代文化名人

介绍几位从江苏镇江走出的名人,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李岚清,江苏镇江人,1932年5月生,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大学文化。曾任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国务院副总理。著有《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音乐·艺术·人生》、《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等专著。

△唐家璇,江苏镇江人,1938年1月生,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外交部党委书记、外交部部长、国务委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是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周坤仁,江苏丹阳人,海军上将军衔。1937年9月出生,195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入党。曾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主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南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副政委、政委。2000年晋升为海军上将军衔。

△.于殿臣,江苏镇江人,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寿华,江苏镇江人,1931年出生,曾任海军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镇江的现代名人,要1800年以上的资料,要多

赵声(1881—1911)字伯先,所以又名赵伯先。他是江苏镇江大港人。因生于百花节前夕,故号百先,他有“我生偏在百花先”之句。 赵伯先清末在新军担任军官,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孙中山和黄兴的亲密战友。1911年3月29日,赵伯先具体策划、组织并领导了惊震中外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赵伯先因壮志未酬,悲愤成疾,于1911年5月18日(辛亥年农历四月二十日)病逝于香港,遗体葬于香港笳菲公园的山顶上。由于当时清朝还未被推翻,墓碑伤不用真名,只题作“天香阁主人之墓“(天香阁是赵故宅楼名)。 1912年初,孙中山大总统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明令追赠赵伯先为上将军,孙中山委派赵伯先三弟赵光赴港于4月1日遗体从香港运回,安葬于故乡镇江南郊竹林寺附近,碑曰“大将军赵伯先之墓”,并建立墓道等建筑。章士钊,王立,柳亚子马锦春等均为之立传。 赵伯先之所以墓葬南郊,是根据他自己生前的意愿而决定的。1898年秋,18岁的赵声第一次离开家乡大港镇到镇江游览。赵伯先游览了镇江后,第二天和几个结识的青年学生一起漫游南郊。他们行至竹林寺时,登上一处青山远眺,看到这里群山环抱,苍松翠竹,环境幽静。指着一处山麓高声对大家说:“这座佛寺风光美好,地势高爽,我将来‘百年’之后,一定要在这里下葬。”说罢,口占即兴诗两句: 他日行人遥指处, 竹林深处赵公坟。 1911年3月赵伯先与黄兴领导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劳累成疾,4月20日因病去世。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将赵伯先灵柩运回镇江安葬,营建烈士陵园,4月1日,镇江举行万人追悼大会,会后,由城西到城东转南郊将伯先遗体入竹林寺东侧陵寝。这是赵声生前友人和镇江各界人士,因赵伯先青年时游竹林寺曾有“竹林深处赵公坟”之言,而共议建烈士墓于南郊的。

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西晋,丹阳句容人。少年好学,博览经、史、百家典籍,擅书法,以儒学知名,不善交游,曾参与镇压石冰起义。东晋初,任谘议参军。好神仙之法。最初从郑隐学道炼丹,晚年闻交趾产丹砂,要求去勾漏当县令。携子侄去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所著《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20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为现存完整的“神仙家言”。《外篇》50卷,详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反映作者内神仙而外儒术的根本立场。他在长期研制金丹的实验中,积累了不少朴素的化学知识。内篇《金丹》、《黄白》等篇里,研究用矿物炼丹、炼金银。在《仙药》及其他篇中,有用植物治疾病的记载,对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葛洪一生著作较多,除《抱朴子》外,还有碑、诔、诗、赋百卷,《西京杂记》6卷,《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3卷。

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曾祖时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少时家境贫寒,以种地、打柴、捕鱼和做小商贩为生,后任东晋北府军中、下级军官。晋隆安三年(399年),刘裕跟随北府名将刘牢之镇压孙恩起义,在镇江蒜山一战把孙恩逼入海中。接着桓玄作乱,攻入建康,逼死刘牢之。刘裕首先在京口发难,杀了桓玄派驻京口的桓修,被各路义军推为盟主,打败桓玄。官至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持节领徐、青二州刺史,坐镇京口,成为北府军的统帅。义熙五年(409年)和十二年,刘裕组织了两次北伐,先后消灭南燕和后秦,收复了洛阳和长安,位至相国,封宋公。元熙二年(420年)废晋恭帝称帝,国号宋,史称宋武帝。刘裕用人“网罗幽滞”,所重任的将相王镇恶、刘穆之等都出自寒门。对于豪门巨族如“京口之蠹“刁逵等人,则采取严厉打击的政策。他重视农业,整顿户籍,合并和取消了许多侨郡侨县,减少依附隐匿,招抚逃亡,使农村劳动力得到保证。他不止一次下令减免赋役,停止征调,需用物资给价向民间采购。在做了皇帝之后,把宁州献的琥珀枕敲碎赐给将士去合金创药。自己旧时用过的农具,命人妥为收藏,留示子孙。

臧荣绪(415—488)自号披褐先生。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后居京口。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教授生徒以养母。为人情操高尚,笃爱《五经》,治学严谨,潜心著述,与当时另一隐者关康之相友善,时称“二隐”。臧荣绪综合王隐、何法盛等人所著晋史,编成《晋书》11O卷,还著有《嫡寝论》、《拜五经序论》,均遗佚。臧质任江州刺史,曾慕名征招他为幕僚,他托病谢绝。肖道成(即齐高帝)任扬州刺史,征招他为主簿,他不予理睬。肖道成称帝后,司徒褚渊曾推荐臧所著《晋书》。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房玄龄等即以此书为依据修《晋书》。在唐初流传的18家晋史中,臧著《晋书》是比较完整的。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502年)立为皇太子,曾参予朝政,死后谥号昭明,故称昭明太子。他博学多才,擅诗文,礼贤下士,广集书籍,好游山水。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宋《嘉定志》及南宋陈咏(景沂)《全芳备祖》记载:萧统曾于镇江西南招隐山筑台读书。并设增华阁,邀请著名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