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整理(八年级上物理学霸笔记考试重点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八年级上物理学霸笔记考试重点

学霸的笔记里都是老师讲课的重点与精华,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笔记考试重点,供参考。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2.物态变化过程:

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分沸腾和蒸发):液态→气态(吸热)

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

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蒸发的致冷作用)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9、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11、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机械运动

1、定义: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2、机械运动的形式

运动、静止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

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1)防止噪声的产生或消声或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或吸声或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或隔声或在人耳处减弱。

力的知识点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3、力的概念的理解

(1)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②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4、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和运动的方向改变。

(2)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

八上物理笔记,详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产生条件:物体振动
(二)传播条件:存在介质
拓展:1、听到声音一定存在振动,存在振动不一定听到声音。
原因:(1)无介质存在(如将钟表放在真空的玻璃罩内,外界听不到钟表走动的声音);
(2)振动太慢(快),发出的声音频率过低(高),不在人耳能够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20—20000Hz)。
2、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唯一条件,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但是,振动停止,声音的传播不会停止,声波仍然向四周扩散直至声音的能量耗尽。
3、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太空是无声环境)。二、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两个因素:
(一)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频率不变,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