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这天为什么要吃糖?90后竟然不认识灶糖,春节越过越简单,传统文化应该如何继承保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小年这天为什么要吃糖

用灶糖封住灶王爷的嘴,别去玉帝那里告状。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卓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男子。另外,大年三十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议式。等到家家戶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祭祖宗:。

90后竟然不认识灶糖,春节越过越简单,传统文化应该如何继承保留

咳咳,题主未免太以偏概全了。00后都开始一步步的跨入成年的行列了90后的跨度在20岁到30岁之间,除去年龄较小的也许不知道叫什么,但是绝对见过或吃过以外,绝大多数的90后还是认识灶糖的(90后全都是成年人了,题主…………)。标题党来吸引人的眼球终究不是个好办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一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一个难以言语的速度井喷发展,有些传统的文化和习俗遭到了冷遇,年轻人对其失去了兴趣,同时也形成了老一代和新一代文化层面的代沟。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整体上都是一个取精去糟,走向繁荣的过程。好的东西是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的,新事物的发展同时也反过来促进旧事物的进步,文化亦是这般。但是我们也要早做准备,努力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

90后正开始一步步踏入中年,但是总有些刻板偏见存在于有些人的视野里,我们需要客观的去看待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不可能说一件事情是只有利没有弊的,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在高层面上可以使整体发展受益的,即是大势所趋,因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百年前已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了哦~

我是萌之帆,热爱文化的小青年(•́₃•̀)

东北吃灶糖的相关信息

灶糖又叫关东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吃灶糖是汉族民间在每年的小年(农历12月23日)为喜庆的春节拉开了序幕的习俗之一。预意“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真不好说这吃灶糖算不算东北的风俗,但我觉得应该算,因为吃灶糖必须得在寒冷的冬天才行,还必须是在零下,天气越冷越好,温度稍高一点灶糖就融化没法吃了。所以灶糖定在小年这一天来吃是有道理的,据此我推断凡是在小年这一天气温达不到零下的地方是不会有吃灶糖这个风俗的,所以说吃灶糖这一风俗一定是源自于东北地区,不是别的,气候使然。

据说有一个叫灶王爷的神仙经常在民间瞎溜达,还美其名曰体察民情,每年小年这一天把平时积攒的材料上交给玉皇大帝,其实就是打小汇报。这灶王爷体察民情有一手,那就是专门到老百姓家的灶台察看,看看老百姓都吃些什么,如果吃的不好,或者吃不上饭,就说明民间疾苦太重了,就要报告给玉皇大帝,让玉皇大帝查看查看是不是有什么贪官污吏在作怪了。由于灶王爷总在锅台边上转悠,所以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灶王爷。

本来怕灶王爷的应该是当官的,可老百姓没文化,以为灶王爷总在自己家的锅台转悠是针对自己的,所以每当灶王爷上天的那个日子也就是小年的那一天,就做甜甜的糖给灶王爷吃,一是溜须拍马,二是让灶王爷嘴甜上天言好事。

既然是给灶王爷吃的糖,就不能是随便什么糖都行的,必须是专门做的,这样才能显得心诚。用什么做呢?用麦芽做,做好了就叫麦芽糖,因为是专门给灶王爷吃的,所以又叫灶糖。这种糖有一个特点就是熔点低,在零度左右就化得到处乱淌,所以必须在寒冷的冬天才能做成,其他季节不行。零度以下的灶糖又硬又脆,但咬一口马上就软了,粘牙得很,所以带假牙吃灶糖不行,会把假牙粘掉的。

灶糖通常做成长条状,扁的,一尺来长,米黄色。由于灶糖必须得在寒冷的室外吃,所以吃灶糖的人通常都是孩子,大人很少吃。

所谓的灶王爷并不是泥塑的,而是画在一张纸上的彩图,标准灶王爷画像都是雕版印刷的,贴在灶台边上,等过小年的这一天人们就把一小块灶糖粘在灶王爷的嘴上,供上一天,然后把灶王爷这张神纸揭下来,卷成一个卷扔到灶坑里烧掉,这就算是送灶王爷上天了。

吃灶糖供灶王爷与所有民间传说一样都是扯淡唬人的,但没有人去揭穿,反而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来,最终成为一种风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风俗又孕育了不同的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灶糖风俗就这样与其他风俗一起养育了东北人。

灶糖什么东西

灶糖是古老的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 灶糖,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