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小时代》会不会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多年后重新被评论界所认识
发布时间: 2023-07-06

《小时代》会不会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多年后重新被评论界所认识

笔者认为两部小说的起点不同,改编为影视剧后的归宿也不同。《了不起的盖茨比》有足以穿越时代的力量,而《小时代》只适合某个年龄段的读者,或者说只适合喜欢郭敬明的读者。

当然对于喜欢《小时代》原著的朋友来说,他们必定会喜欢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线索,以及生动个性的对白,还有那些现实主义和幻想主义的东西,这是郭敬明作品的特色,我相信这也是“四迷们”一直以来愿意继续追随郭敬明的重要原因。 在它被影像化之前,人们当然有理由觉得《小时代》的电影版本是原著小说精华的浓缩,但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

《小时代》系列电影本有叫好叫座的好基因,它有郭敬明的忠实粉丝(《小时代》的读者)作为观众基础,又是颇受年轻人喜爱的青春题材电影,描写了90后新一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与成长,爱情、友情、励志元素样样具备,而郭敬明也试图将个人情感与对90后的价值观的揣测结合在一起。

不过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却有点“飘”——他(她)们不是白富美,便是高富帅,人人开名车戴名表,这显然与中国绝大多数大学生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也显得不切实际。

归根结底,在于郭敬明并不是专业的编剧,更不是专业价别的导演,影片最让人担忧的问题终于暴露:杨幂饰演的林潇是当之无愧的女一号,也是电影中的叙事主线,进而带出郭采洁、郭碧婷、谢依霖角色身上发生的故事,不过到了后来,几个角色却完全走向失控。

更灾难的是,《小时代》拉开了两代年轻观众的差距,可以说片中的宫洺和现实中郭敬明的成功轨迹非常相似,故这样的“青春”难免带有个人化和主观性的塑造。而如今电影的消费主力群体恰恰也是这两代年龄层的观众。另外《小时代》和《盖茨比》的小说和电影版评分也会相互影响,评分差别也比较大,前者的小说只有六点几分,后者却有八点几分,笔者认为两个小说电影版本“一地狱,一天堂”,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们所要传达价值核心能不能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共鸣与认同。很显然,想要勾起人们青春情怀的《小时代》是徒劳的。

如何评价《了不起的盖茨比》

起初读这本书是因为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彻说这本书“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这便激起了我的兴趣。要说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大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① 语言。书中的很多语句都不禁让我惊呼“怎么可以这么美!”“居然还能这样描述。”我们喜欢某些句子往往是因为它说出了你自己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感受。比如说这一段描写:

“在这期间,他一直没有停止对黛西的注视,我想他是在根据黛西那双可爱动人的眸子里所表露出的神情来重新估价他房里的一切……仿佛她在这里的意想不到的存在使这里的一切都变得不再真实。”

② 悲剧性。《了不起的盖茨比》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但因为它的悲剧性牵动人心,令人扼腕。黛西是盖茨比的挚爱,是他的梦想。书中很多处都对黛西动人的、具有撩拨性的声音有过描述。但随着情节推进,我们遗憾地发现,在这一副美丽的皮囊下,黛西是一个物质、世故、虚伪、自私的人。没错,“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但盖茨比爱她,深深地爱着,以致最终由于汤姆的暗中挑拨,被威尔逊杀害。更悲哀的是,盖茨比死后,作者把人情冷暖、繁华过后的孤独和悲凉无情地揭示出来。几乎无人现身盖茨比的葬礼,他痴情的黛西也从未出现,甚至没有送来一个唁电或一朵鲜花。长期住在盖茨比家的克利普斯普林打来电话,但却是为了让管家帮他寄一双落在盖茨比家的鞋。沃尔夫西姆说“在一个人被杀以后,我从来不愿意再以任何方式被牵连进去”。

③ 象征意义。这本书出版于19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1923年-1929年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柯立芝繁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和思想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膨胀,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曾经人们在那片土地上胸怀热忱,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理想的生活。而此时,这些都成了妄想。盖茨比就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成为了富翁。要知道,年轻时的盖茨比可是严于律己的上进青年,怀揣着“美国梦”。但后来,他为了赢回黛西的爱,为了获取财富,背叛了曾经的自己。而最可悲的是,自始至终,盖茨比这样的“暴发户”与特权世界、上层社会之间永远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在本书的最后,尼克决定回到中西部的故乡,这正反映了对于“美国梦”、对于田园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