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来历?万里长城的由来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6

长城的来历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扩展资料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城

万里长城的由来是什么

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而制造的一个伟大工程!我国的长城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修筑的,有学者考证,楚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长城的国家,大约修于公元前688年,其后数百年间,各国也纷纷根据各自的需要修筑长城,“梁惠成王二十年(公元前475年),齐筑防以为长城。”“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魏筑长城, 自郑滨洛以北, 有上郡”,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因为后来的万里长城是以秦,赵,燕三国的拒胡长城为基础的。赵国修筑长城“(肃侯) 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前面大致铺垫了一下,现在进入正题,也是我们争论的焦点的“万里长城”的修筑。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动作,除去收兵器啦,把国内的长城给拆啦之类,比较大的动作主要有三个,“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阿房、骊山七十余万,”首先要着重指出的是人数,四十余万,五十余万,七十余万,这在当时都是天文数字,要知道,著名的长平之战损失了四十五万士兵后,原本国力强盛如日中天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而著名的秦灭楚之战,秦王把家底全部掏出来了,也不过拼凑了六十万人。而且有资料认为,修长城的这四十万还只是士兵的数目,尚未包括那些被迫筑城的百姓,如果是这样,可以说,秦始皇调动了当时全国大部分的壮劳力。这三个行动可以分为两类,修阿房是秦始皇为了满足个人享受,而向北和向南用兵,则是为了地盘疆界。其中又以修筑长城最为艰苦,也最为人们所诟病,在那个交通和生产都极为落后的年代,在远离城镇的荒山野岭上修筑长城其艰苦是超乎想象的。是的,如果当时生产力十分先进,以少数人劳作就能满足大部分人的供给,秦始皇把全国大部分人拉去当苦力也没问题,但是当时情况如何呢?“当是之时,男子疾耕不足于糟嗳,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在这样的生产力条件下,出动那么多人力去修长城,结果就是“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于是百姓力屈,欲为乱者十室而五。”这就是为什么后世很多诗词都对这些被迫筑城的士兵充满了同情,如:《古筑城曲》(陆游)筑城声酸嘶,汉月傍城低。白骨若不掩,高与长城齐。《饮马长城窟行》(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等等等等。限于篇幅我就不多说了。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让无数的人埋骨荒野,我想这种行为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暴虐”!那么,耗费了如此巨大的民力,让那么多的士兵埋骨荒野变做冤魂的这些行动是否值得呢?首先,在“阿房、骊山”的那七十余万人拼死拼活,纯是为了秦始皇个人享受,想来不会有人认为这行动是正确的(秦始皇本人除外),其次,“戍五岭”的那五十余万人,史记中记载是:“又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看起来情况比修长城好些,但是从尉佗拒不执行命令就可以知道,至少其认为这个举动是不值的。最后,就是我们争论的焦点,秦始皇这时候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到底值不值?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当时国内的情况,当时秦刚统一六国,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尤其是后来秦国国力逐渐走强,开始兼并诸国的时候,秦为了迅速削弱各国国力,对降卒基本采取了屠杀政策,长平之战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还只是人力资源的消耗,其他资源的消耗就更严重,因为这个缘故,秦虽然统一六国,但是国力上却远达不到原来六国之和。这个时候秦的当务之急并非继续扩大领地,而应该是恢复业已凋零的国力。其实这个想想我们国家刚刚解放的时候就可以理解了。下面就是必要性问题了,如果此时匈奴真的非常强大,以至于威胁到了秦王朝的生存,那么秦始皇派兵反击并筑长城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情况是这样的吗?此时匈奴的情况如何?“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现在匈奴的单于是头曼,此时匈奴的两个邻居倒是正强,此时匈奴力量最多与东胡和月氏不相上下甚至还要略弱,直到头曼的儿子冒顿破灭东胡,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之后,匈奴的力量才开始对中原政权构成真正的威胁,而此时秦朝早已灭亡了。。。从军事角度来看,蒙恬北击匈奴,这确切的说也是一次主动出击而非反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翟,筑长城”,“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觽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可见在当时国内民不聊生,急需休养生息的时候,秦始皇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攻势去攻打对自己尚远构不成威胁的匈奴,并耗费无限民力修了上万里的长城,其最根本原因只有一个“贪”!对此,汉朝有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很恰当。下面就是秦长城发挥的作用问题,如果长城对秦朝的存亡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话,那么这对那无数埋骨荒野的士兵也算有了一个交代,至少,他们的辛苦和努力没有完全白费,然而,秦长城发挥了作用吗?“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冒顿(侵燕代)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毶、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蒙恬死后,匈奴就开始逐渐的南侵,而匈奴在冒顿统治下强盛之后,就不但跨过了原来的地盘,甚至还进一步侵入了燕、代。秦朝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长城,在蒙恬死后,没有在对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任何作用就被匈奴轻松跨过。。。最后,我想这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并没有什么可让人自豪的,它能够体现的不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而是秦始皇的暴虐,它能够体现的不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而是秦始皇的贪婪,因为在那城墙下面,是无数士兵百姓哭泣的冤魂!

万里长城的来历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扩展资料:

长城的长度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是明长城的长度。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2009年测定的明长城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