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教师招聘被指限定211和985高校学生,遭质疑学历歧视,教育局:无歧视,招聘对象可来自3方面你怎么看?教师属不属于弱势群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许昌教师招聘被指限定211和985高校学生,遭质疑学历歧视,教育局:无歧视,招聘对象可来自3方面你怎么看

看许昌市教师招聘遭到外界质疑,说什么被限定在211和985高校学生范围,是一种学历歧视,我则不这么认为,教师队伍如果真能卡住学历关,就要双一流(211和985的叫法已经成为过去了,今后不再延用)高校毕业生,这还是了不起的举措呢。

别的领域可以去质疑人才招聘学历话题,但是在教育领域里不可以,因为教师队伍需要高素质人才。

大家是否还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很多初中生报考师范时(中专生),分数非常高,往往是最优秀的学生才会报考师范。那时的教师后备人才素质绝对是优中选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才导致今天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下降的现状。然而,今天看到许昌市招聘教师条件时,我认为外界的质疑完全不需要理会,要招就必须要招优秀人才。

让我们来看看许昌市教育局公开向社会招聘教师的条件,正确理解其内容,才不会产生误解。

一是国家规定的“双一流”院校及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及以上应届及上一年毕业生。双一流包括原“985”、“211”院校。

二是市直普通高中招聘高级职称教师和优秀一级、二级职称教师。

三是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毕业生。

对三个考核招聘条件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妥,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谁也挑不出毛病来。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是本省培养教师队伍的人才基地,招聘无可厚非。对于教育陪直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毕业生招聘,也完全符合条件。

之所以产生质疑,实际上是当下很多人对教师人才录用的观念误区造成的,认为教师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

曾经在网上流传着一段笑话,说当年高中时班上成绩中等以下的,大都去学校当了教师,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基本上都不愿意大学毕业后去当教师。这笑话一点也不好笑,而是道出了实情。如今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已经在改变这种不良风气,君不见在深圳、上海等地已经开始招聘大量博士和硕士,甚至是海归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相比之下,许昌市发布的教师考核招聘条件,条件还算是宽松的呢。但是绝不能再降低条件,否则,会便新招聘教师素质得不到保证。

结束语:什么时候教师队伍里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成为硬指标,那时才会让教师这个职业显得更为珍贵。如果把最好的人才都用于基础教育事业上面,那这个国家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高起点高水准。从目前人才选择录用大趋势来看,将来早晚有一天会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越好,教师的待遇和工资越高,自然就会使教师这个职业成了热门。

教师属不属于弱势群体

一个字,是。

当一个职业被剥夺了行使基本权力的能力,却还要承担其责任的时候,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就免不了成为弱势群体。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无疑就是弱势群体,与教师处境类似的,还有八九十年代的农民,现在的公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以及无端被讹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

相比较而言,教师的弱势,都是郁闷的,隐形的。现在的家长,权利意识提高得不少,但许多人的自身素质却没怎么提高。这就形成了“老师必须保证学生学习质量但不能逼着学生做不喜欢做的事”的情况,你把孩子送学校,老师打不得、骂不得,到最后学习差了你还怨老师,你让老师怎么做?

一个班的学生,什么样的人都有,听话的,不听话的,心理承受能力高的,还有一点委屈都不能受的。你批评他,他受不了,跳楼了,平日里说得好好的,老师也不容易,但孩子一出事,只要是在学校里想不开了,责任就是老师的,老师承担不起。因此,现在的教师,对那种事儿逼学生家长也只能是他们爱怎样怎样了,反正我只要保证你孩子不出事就行。这就又让另一部分家长不满意,老师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是不是不负责任?

老师也承担着许多难言的痛苦。譬如我认识的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她是个非常棒的老师,学生家长都很感激。但学生家长群里,就有且只有一对孩子父母,是小小官员,各种不合群。他们的孩子是个非常差劲的孩子,拿笔尖扎人玩,总是和人交头接耳,带坏全班学习氛围。后来这孩子的父母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居然去学校把这老师告了。说老师总是无缘无故批评他们的孩子,导致孩子自尊受损。学校让老师说明情况,虽然事情过去了,但老师再也不去批评这孩子,整个班级就非常乱了,出现严重的爆粗口的情况,老师不得已出面教育,这对家长就又状告老师钳制言论自由。

这家长就纯属事儿逼类型的,天天盯着老师的过错要举报。你想啊,一个班级有五十个学生,那就有一百个家长,一百个人里面,总有一两个死变态。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避一避就过去了,对老师来说,摊上那就是躲不过去的。老师天天就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这种“会闹”的家长身上,真的身心俱疲。

放以前直接连骂带撅地卷回去,屡教不改、欺凌同学的学生,直接劝退。现在不行,讲究包容。新闻通常这么写:

不仅如此,教师还成了一个“高尚”的职业。甚至放假期间一群老师自费聚餐都会被通报批评,这个要求实在是太过分了。教师虽然教书育人,但首先他们是人,不是神。教师的工资也没有高到普通官员的程度,任务和压力都巨大,平时还不许娱乐。

有些地方教师的工资,甚至低于贫困县的最低工资。因此进行抗议,这时候网络舆论怎么说的呢?

有相当一部分人张嘴就来,说“这就是人民教师的水平”“老师不去给学生上课,却想着钱,有什么资格当教师”。

前不久的事情,有民办教师一月工资几百块,几百块啊朋友们!教书育人的人,比街上的叫花子赚的少十倍啊朋友们!更多基层教师,一月一两千,你们还要求他们“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准”“高品格”。你扪心自问,自己的孩子读书出来干这职业,你愿意吗朋友!?

诚然教师群体也有鱼目混珠的,但那也仅仅只是少数。任何职业的个体都不同,但总的来说,教师是被赋予超高希望和要求的群体。然而多数教师并没有受到很好的礼遇,却要承受圣人一般的严格监督,您说他们弱势不弱势?

更多人生励志小故事请直接关注我!

作为教师应该向名师学习什么

 

  作为一个教师,因工作需要,我经常参加教研活动,听了不少名师上课,对名师有了一些浅薄的看法。在我看来,当今教育界名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名师名不副实,主要靠“商业化炒作”或宣传获得。另一类名师,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认真钻研,从基层学校崛起,获得学生、家长和同行认可,名至实归。

  靠炒作而成名的教师,在目前浮躁的社会,人数不少。随便浏览网上,为了招生需要,几乎每一个培训学校,都用名师作为主打招牌。在广告宣传中,名师来自重点大学,甚至有出国留学经历,教学成绩显著。这些名师,对外人来说,雾里看花,真假难辨。

  

  炒作名师,不仅出现在网络上,在一些中小学校,也不乏存在。有少数名师,几乎不承担实际教学,但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却少不了他们身影。为了上一级公开课,他们长时间准备,并反复演练,似春节晚会彩排。他们虽获得了许多荣誉,被誉为名师。但是同事们一点不佩服,讥笑是作秀大师。这类名师,因缺乏深厚教育底蕴,宛似天上流星,名声很难维持长久。显而易见,这类名师,没有什么值得别人学习。

  最令我敬佩的名师,还是后一类名师。他们不懂炒作打造,埋头教学,工作踏实,对学生有爱心。教学不墨守成规,与时俱进,善于学习,课堂教学和育人方法不断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们教学成绩显著,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成了名师,是意外收获。他们名至实归,真正值得大家学习。学习名师高尚品德;学习名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学习名师,善于学习,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

    

   

  

初中数学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学习,知识点自己看,看完就提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