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观后感简短(读《焦裕禄》有感300字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读《焦裕禄》有感300字

近来,公司正在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切实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活动,提倡广大党员干部多读一些与廉政思想有关的书籍,作为积极分子的我选择了读《焦裕禄》这本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本书再现了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形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伟大事迹,无论是对我们今天所做的每项工作,还是进行的各项学习,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指导意义。
对焦裕禄的了解,我从记事时起就知道他是一个榜样人物,是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但这只是我对他最初的了解,只是他伟大事迹的很小一部分,而这本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正直无私的党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使我感触很深,不禁为自己对他的肤浅认识而懊悔。
书中提到焦裕禄同志被派到兰考县工作后,全力以赴为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而忘我奋斗着。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他刚一上任,就把车站上积压的救灾物资分给贫困的人民。他不顾患重病的身子和风雨的阻挡,坚持下乡考察洪水灾情,号召群众与老天搏斗,抢救被水冲倒的庄稼。在别人送给他应得的大米和鸡蛋时,他又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坚持把东西送给群众……
为了兰考县的穷苦人民能过上好日子,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这是多么感人的事情呀!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同志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本书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一次:家中仅剩一点钱了,妻子原答应给孩子做一顿红烧肉吃,可刚一出门,却碰上了焦裕禄,他说把钱已送给别人,不要买肉了。晚饭桌子上,小儿子哭闹着把玉米窝头扔到地上,叫着要吃肉。他一气之下打了孩子,让他把窝头捡起来,并耐心告诉他有窝头吃就很不错啦,多少人连这还吃不上呢!孩子含泪抽泣着答应再也不扔窝头了。看着孩子那瘦弱单薄的身子,他的心里也一阵酸楚。这件事在现在看来多么不可思议呀!天下竟有因孩子要吃肉而打孩子的父亲,这怎能不叫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感动呢?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高,而今的我们,吃上一顿红烧肉已是家常便饭,可是各种恶习也随之而来,浪费越来越严重,我们不能因生活好,就不需要艰苦朴素,不需要勤俭节约。在当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加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

焦裕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好教材。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从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观晋剧《焦裕禄》有感

  3月14日,观看了晋剧《焦裕禄》,剧片非常感人,碍于在会场内观看,强忍泪水将肚里流,可还是几度不能自己,泪流满面。

  有几个场景记忆非常深刻:兰考车站大学纷飞,老百姓伏地而卧。焦裕禄给了宋铁柱妻子和孩子几斤粮票,母女俩跪倒致谢。去瓦窑乡求贤,在植树育林专家宋铁柱家拿出为他平反的文件,宋母高呼“包青天”。到登封购粮事发,老百姓担心焦裕禄因此受牵连,主动退粮。焦裕禄下定决心给老百姓发粮,又闻宋铁柱去世,更加坚定了发粮的决心。病床前,焦裕禄肝病发作,疼痛难忍,不久于人世,还念念不忘百姓,担心因虚报粮食产量而给老百姓加重负担,坚决制止……

  这一幕幕情景真让人泪如雨下,这一桩桩事件更令人感慨不已。什么是人民的好公仆?这才是。什么是为人民服务?这才是。时时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时时刻刻为老百姓考虑,这才是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所应有的品质。看到这些怎能不让人心有所感?看到这些怎能不让人心中有愧?

  爬火车外出乞讨,一般领导会觉得丢人,怕传出去影响不好。可焦裕禄想的不是体面不体面、丢人不丢人,而是想到百姓为什么大冷冬天要出去乞讨?不乞讨会饿肚子,不乞讨会出人命。所以,他含着泪,忍痛让乡亲们去了。只因他心中想的,是老百姓。他在乎的只是老百姓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能不能养家糊口,能不能穿衣度日。他在乎的不是自己面子上挂不挂得住,不是自己脸上能不能贴金,他在乎的`只有老百姓。所以,他无所顾忌地让老百姓去了,更是心有不甘地让老百姓去了。他无所顾忌,因为他是让老百姓去谋生了;但他又心有不甘,因为老百姓是以乞讨为生。所以,他千叮咛万嘱咐,让乡亲们一定要保重好身体,来年春天平平安安回兰考。

  登封购粮的事情被举报后,地区派专人来查,或明或暗让他保全自身。他也曾瞻前顾后,也曾犹豫徘徊。可最终一个信念战胜了其他的想法:让老百姓有饭吃总归不会错的。最终,他下定了决心给老百姓发粮。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当个人前途受到影响,甚至政治生命都可能为之断送的时候,我们能做到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吗?像他那样,个人的功名利禄全不计较,为的只是让群众能吃上粮食。像他那样,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将百姓利益摆在首位。他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我们能做到吗?可我们不该做到吗?他在兰考时间不长,也就两年左右。他在兰考仅仅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治理“三害”--风沙、水涝、盐碱。但也正是这一问题,一直困扰兰考数年、数十年的发展。也正是这一件事,让兰考百姓对他念念不忘,感恩戴德,让他在兰考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那一句“包青天”,那一声声“粮我们不分了”,体现出的不正是人民心中对他的深厚感情吗?他们舍不得他们的焦书记,他们不忍心他们的焦书记因为他们而受到牵连,因为焦书记是切切实实为他们做了事情的,因为焦书记是真心为他们办事情的。现如今,兰考的万亩良田,难道不是焦裕禄同志当年治理“三害”的丰硕成果吗?黄河岸边,一棵棵当地人称之为“焦桐”的泡桐树,不正是当年焦裕禄同志所做事情的印证吗?

  他在兰考就如一阵旋风,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给兰考人留下的却是思念的眼泪和奋斗不息的火焰。他在兰考的时间不长,但他做的事情却能让老百姓长留心中;他在兰考只有两年,但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却在兰考人民心中扎下了根,他那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信念在兰考永远的传承了下来。

  当前,我县正处于转型综改的关键期,山西“农谷”、开发区建设、脱贫攻坚,这一个个主战场不正是我们每名共产党人大有作为的好天地吗?即使我们不在这样的“主战场”,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办事,我们就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观《焦裕禄》有感的作文

   篇一:观《焦裕禄》有感

  小时候就听讲过焦裕禄的事迹,前天单位又组织观看了电影《焦裕禄》。不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感动。

  在我所接触的人里面,看过《焦裕禄》的会分为两种,一种是流泪的,一种是没有流泪的,但没有人会说这是烂片。实际上,单纯从拍摄手法上来说,这部电影叙事手法没有新意,高潮铺垫不足,颇有值得说道之处。是焦裕禄,这部电影的“主角”,照亮了60年代的XX县,也照亮了观众的心。

  如果说这部电影靠满屏幕个人事迹展现将一部电影所能够影响的受众正面思想渲染到了极致,同时引发诸如“真不容易”的评论的话,那么当又一次回顾焦裕禄的事迹时,我又为这部电影所能达到表现效果深深折服。

  在这部电影里,看懂焦裕禄,看懂焦裕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绝不会是“烂片”。

  电影中选取60年度兰考“三害”肆虐,群众过不下去纷纷逃离这一场景,让安静中看片的人格外觉得时代的无奈和生活的艰辛。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来重视故土难离的中国人又何以会要饭、逃离?这部电影令人感动的泪点不光在老厂长的女儿撕心裂肺的“爸爸”哭声,在那个时代艰苦的生活,更在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热血斗志,在群众集体为焦裕禄请愿,在兰考巨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