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观后感(如果穿越回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之时,变成光绪帝,如何在6年时间内准备好才能打赢甲午战争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果穿越回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之时,变成光绪帝,如何在6年时间内准备好才能打赢甲午战争

题主你想得太多了,甲午时期清政府已经从上烂到下,光靠一个光绪不可能扭转甲午败局,最多也就是输的好看一点。

甲午之败最重要的是清军陆战不敌日军,改变甲午战争结果必须加强清军的战斗力

因为北洋水师太有名,很多人可能只注意到甲午战争中的海战,认为只要加强海军就能改变战争结果,但是实际上甲午战争最后是因为清军在陆战中根本无法抵挡日军,最终导致全面失败。

而且清军在陆战中失败的非常彻底,大部分战斗清军都是一触即溃,日军的损失微乎其微。在整个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在战场上被击毙只有1132人,另有285人因伤而死。而日军的参战总兵力大约有17万,这点损失完全可以忽略。因此要扭转甲午败局,必须变法全面加强清军的战斗力。

看看清军这个样子就知道他们的战斗力有多差了

然而加强清军的战斗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888年的时候,光绪已经亲政。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虽然说慈禧的权力欲比较大,对光绪也不是完全放心,依然经常会过问一下朝政。不过慈禧毕竟也是和恭亲王奕䜣一起搞过洋务运动,并不是完全排斥西方技术,因此光绪如果真的要变法或者是加强军事力量,慈禧并不是最大的阻力。光绪真正要面对的,是八旗和保守大臣。

无论是变法还是加强军事力量为未来的甲午战争做准备,都需要钱。然而清末的财政情况一直很紧张,勉强维持一个平衡而已。这其中大部分开支还属于维持清政府基本运作的必要开支,唯二能省的,一个是皇室经费,一个是八旗、绿营的军费。

清末的八旗和绿营已经彻底糜烂

这里所说的皇室经费包括清室日常开支用度和修建颐和园、为慈禧准备六十大寿、光绪大婚等额外开支。修建颐和园前后耗费白银约1100万两,慈禧六十大寿约耗费了600万两,光绪大婚耗费白银约500万两。

这几笔钱加起来总共有2200万两,差不多等于北洋水师20年海防经费的总和,可以算一笔巨款了。如果真的能省下来,按照清末新军每镇筹办经费150万两、维持费每年150万两算,6年时间里起码也能编练出2-3镇的新军,多多少少能在甲午战争时发挥一些作用。

要想挡住日军,清军起码得练成这个样子

然而且不说慈禧对颐和园和六十大寿这两笔钱未必松口,就是光绪大婚这事在保守派大臣看来也是涉及皇家颜面,肯定不同意削减。靠光绪一个人能从中抠出多少银子来是一个大问题。

而八旗、绿营的军费每年大约有1200-1300万两,6年就是7-8000万两。考虑到此时的八旗和绿营已经糜烂不堪,战斗力可以忽略,这笔钱其实完全就是打水漂。如果能把这笔钱省下来,那么至少可以编练8个镇的新军,再把北洋水师加强一下,确实有可能扭转甲午败局,至少可以打成平手,问题是这笔钱更难省。

八旗、绿营虽然已经彻底烂了,但是从中获利的各级官员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彻底取消八旗和绿营,势必引起激烈反弹,遭到抵制。更何况八旗问题过于敏感,连慈禧都不敢去碰,光绪怎么可能玩得转。所以这笔钱光绪还是没办法利用。

至于说先借外债编练军队,这个办法倒是好。不过当时清政府内反对借外债的人也不少,到底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也很难说,这条路也不好走。

因此即使光绪要变法加强军事力量,这没钱还是啥都办不成。最多也就是编练1-2镇的新军,给北洋水师多买些炮弹而已,对战局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当然,要是穿成光绪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支持李鸿章的避战路线,及早撤军,不给日本全面开战的借口,这样至少不会输得太难看,也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最简单的改变甲午结果的方法了。

李鸿章是怎么看待甲午战争的失败的

谢邀请。李鸿章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吴永 《庚子西狩丛谈》

很显然,李鸿章在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大家知道,李鸿章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办洋务,而他最大的洋务却是购买洋舰,组建北洋舰队。为了这支舰队,清政府没少花银子,舰队装备了当时亚洲吨位最大的铁甲舰。以当时北洋水师的整体实力,中国并不输给日本。北洋海军有些先进的铁甲舰还显示了优异的防御能力,黄海海战后,其厚厚的装甲无一处被击穿,而结果却一败涂地。李鸿章的这个自我评价,从侧面证明了他的内心是空虚的,不是一个敢于担当的正人君子。

李鸿章对甲午之败如是说:“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县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复收。战拙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显然,李鸿章又在推卸责任,其人格实在不敢恭维。殊不知,李鸿章曾几何时怎样炫耀自己的北洋水师?“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十六炮,中至十五”,而在甲午海战中表现如何呢?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北洋水师火炮命中率低的可怜,还不及日本联合舰队的1/9。

北洋水师之惨败,除了训练无素、实战能力差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李鸿章的“避战保船”策略。李鸿章一向把淮军和北洋水师视为自己的“私人武装”,正是他自私而愚蠢的“避战保船”非但未能保住北洋水师,反而使北洋水师置于威海卫军港内束手待毙,以致全军覆灭。清廷大臣文廷式气愤至极:北洋水师“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

实事求是地讲,甲午中日之战,中国之败虽有其必然性,但败得如此之惨,进而给中国造成的伤害如此之重,李鸿章固然难辞其咎。有人以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为其辩护,但在那个时代,不也有左宗棠力挽狂澜、收复新疆的战绩吗?因此,李鸿章面对大敌当前,不做战守准备,畏敌如虎,消极避战,并不是一两句托词所能解释的了得。后来,李鸿章对日本非常痛恨,而这种切齿的痛恨与其说是“爱国”,倒不如说是对他个人看家本钱断送于日本人之手的心痛。李鸿章兴办洋务的功劳和他的北洋水师的毁于一旦而抵消。

李鸿章力主保船避战,而日本却一直积极备战,并且在中国建立了一个遍布主要城市的谍报网,还把触角伸展到中国广大的农村,从中国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甲午战争爆发不久,从清军缴获的日军进攻山东半岛时携带的地图来看,上面村庄、道路、清军炮台、军营、山川、河流、水井都标画的十分清楚、详细。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正当中日两国交战之时,仍有一些清政府的官员为谋求个人私利而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例如李鸿章的外甥、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为牟取暴利居然倒卖军火弹药给日军。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通过上海候补道张鸿禄向日军出售大米等粮食。李鸿章本人在处理日本间谍问题上,也是明显的袒护。对清军抓获的日本间谍,李鸿章不仅不杀,还送给他们路费,遣返他们回国。如此看来,李鸿章被称为汉奸和国贼一点也不冤枉。

李鸿章在对其淮军和北洋水师的管理上也很腐败,任人唯亲,到了几乎不加掩饰的地步。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启用了两个同乡:一个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鼎鼎有名的“逃跑将军”——陆军统帅叶志超,另一个是不懂海军,平庸无能的水师提督丁汝昌,正是这两个人使得水陆两路一败再败,直至水路完败。

李鸿章借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让自己的军事实力和财富积累大大增加。他的淮军构成了后来北洋军阀的家底。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为了保存实力而导致清军海上和陆上战场的完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大量战争赔款,助力日本的崛起,其危害至今仍在显现。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