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解释一下《左传》所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解释一下《左传》所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里所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主要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的祀,指祭祀。我国古商代的时候非常注重祭祀,周代商后继续坚持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治国理念。

古代祭祀的目的主要有三种。

一是通过祭祀达到消灾的目的。灾害主要是指狂风暴雨、干旱、山崩地震、瘟疫流行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政变等人祸。每遇各种灾害发生的时候,齐人常常进行祭祀活动,以达到消除灾害之目的。

二是通过祭祀达到求福的目的。求福的内容也比较广范,如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畜牧旺盛、健康长寿、战争胜利等等。其中,最主要的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古人称为祈年。

三是通过祭祀来报谢。报谢的意思即是感恩神灵的恩赐。

祭祀体现了古人对于天地,神明,自然和先祖的敬畏。战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对于军事上的武力征伐的崇尚。

中国百姓中流行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实现,分地区,分阶层,老百姓中流行的主流思想发生了巨大差异。

发迖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群,这一阶层的老百姓,仍然向更高峰攀登。其中一部分跨入资本行列,并向海外发展,在国内,实行循环控股,建立资本命运共同体。他们的思想是资本江山永固。

其中另外一部分人是进入各种圈子中的富人,他们的思想是护住圈子,长久享受圈子利益。

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富起来的老百姓思想是:也想富起来。

这一阶层中,其中一部分人希望能让实体店活下去,希望对小微企业的好政策再多一些。

这一阶层中,还有一部分人的思想是希望惠农长久,粮价稳中有升。

总体基层老百姓还是希望:教育,医疗,住房,治安等有新的进一步提高。有更大的改善。

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主流思想是:社会主义真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什么意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时周臣刘康公关于国家政事的论断。“祀”为祭礼,“戎”为兵事,兵事有“服”祭之礼。《左传》成公十三年,成肃公“受服于社,不敬”,刘康公评论日:“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左传・成公十三年》)在神权思想统治社会的上古时代,祀神致福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自殷周之际至于春秋战国,人本、民本思想虽已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但神权之余威依然笼罩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大事,几乎都要祭神问天。刘康公以“兵戎”并列于“祭祀”,反映出已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活的重要影响。故《孙子兵法》开篇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始计》)。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