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图片(一个人说话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的是什么寓言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一个人说话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的是什么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基本解释】: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拼音读法】:zì xiāng máo dùn
【使用举例】:这些理论~。
【近义词组】: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组】: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使用方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导致他说话做事前后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扩展资料:

自相矛盾的成语解释:

1、读音:zì xiāng máo dùn

2、释义: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3、成语出自于《韩非子·难一》,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4、近义词:格格不入、漏洞百出。

5、反义词: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6、近义词词语解释:

(1)格格不入

拼音:gé gé bú rù

释义: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引证:清-袁枚《寄房师邓逊斋先生》:“以前辈之典型,合后来之花样,自然格格不入。”

(2)漏洞百出

拼音:lòu dòng bǎi chū

释义:形容作文、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

引证:姚雪垠《《歧路灯》序》:“我们从《歧路灯》中感到亲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种世俗人物,同时也看出来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7、反义词词语解释:

(1)、天衣无缝

拼音:tiān yī wú fèng

释义: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

引证: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译文:郭翰仔细欣赏织女的衣裳浑然一体,竟看不出一丝线缝,好奇问织女.织女答道:“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2)、滴水不漏

拼音:dī shuǐ bù lòu

释义: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不肯轻易出手。

引证: 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三》:“又要说得极密处无缝罅,盛水不漏。”

译文:又要说得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相矛盾

#预言故事自相矛盾,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

告诉我们说话要经过大脑,要符合逻辑。

自相矛盾比喻做事说话前后抵触,无法自圆其说。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

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其中“矛”是在长柄上装有青铜和铁质的枪头,盾是用来保护身体,抵挡刀剑砍杀的盾牌。

这个楚国人做事说话没有实事求是,自相矛盾,最终没有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出自韩非的《韩非子·难一》


自相矛盾的来是什么来历20字

自相矛盾是一个人拿夸自己的矛比较锋利,又夸自己的盾比较结实,有人让他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于是他哑口无言。这是自相矛盾的来历。

哪些寓言故事是自相矛盾的呢

1、《揠苗助长》、《自相矛盾》

2、《郑人买履》、《守株待兔》

3、《刻舟求剑》、《画蛇添足》

4、《伊索寓言》、《农夫和蛇》

5、《亡羊补牢》、《掩耳盗铃》

6、《孔雀惜尾》、《钱神自白》

7、《买椟还珠》、《 班门弄斧》

8、《愚公移山》、《 城狐社鼠》

9、《智辨盗贼 》、《 一诺千金 》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