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家里的排名(历史上在儒家,孔子和孟子地位分别排第一第二,能排第三的是谁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历史上在儒家,孔子和孟子地位分别排第一第二,能排第三的是谁

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荀子》。荀子吸收百家之长,在治国理政、民本思想、孝道德道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孔孟的儒家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把儒家思想更加具体化、现实化、生活化。

荀子最著名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法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什么都说孔子天下第二

为什么都说孔子天下第二,其原因如下: 中华数千年文化深受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古圣先贤的影响,二人就像中华文化的定海神针,蔚然而不倒,每一个中国人无形或有形中都会受到二人思想的影响。关于二人孰高孰低的争论也由来已久,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这种说法,那么,老子就真的是高孔子一等吗? 关于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孔老二”的说法,有三种:

第一、始于唐朝的先道后儒 孔老二之说还得从唐朝说起,唐初,李渊将家族祖先与老子(李耳)联系起来,因此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道教视为最尊崇的国教。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确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唐太宗再次申令道先佛后,唐玄宗时,道教达到极盛。因此后来有了“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印度阿三”的说法。唐朝不是很尊崇佛教吗?李世民派唐三藏西天取经是为哪般,没错,虽然唐朝初年把道教排在第一,但是并没有排斥其它宗教,是一个多宗教,多文化发展的时代。三教并立,其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唐不同时期的发展,地位也不一样。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武则天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压在佛教之下。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寺院经济势力,听从道士的建议下令灭佛。宣宗继位后,又下令扶植佛教。 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时代,当时,唐与波斯、大食交流频繁,因此那些中东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多有在中国定居的,随之有他们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开始在中国出现,不过当时主要是在长驻城市内在这些外国移民内部流传,国人信仰的不多。根据《在华犹太人考》,传说犹太人的一些商人在唐时就已经有在中国定居的。 不管怎么说,“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的说法源自唐朝,道家为先,儒家为次的宗教政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孔子智慧不及老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老子比孔子水平高,这个很大原因是因为大家所熟知的孔子问道的缘故。孔子曾向老子问礼,问礼回来后,孔子学生问:老师,老子这个人怎么样呢? 孔子当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思想像那飞鸟一样,我便用弓箭制服他;如果一个人思想像麋鹿一样,我便用猎犬追逐他;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爱深海中,我可以用鱼钩捕捉他;但是有的人的思想,想龙一样,在云间穿梭,遨游在太虚幻境,制服不了,追逐不到,琢磨不透,我便没有任何办法了。我跟了老子三年,他的思想就像龙一样,他说过的话我接不住,只有张嘴的份,真不知道他是人还是神!老子真是我的老师呀!

孔子这段话被后人理解为由于两人境界的不同,孔子的思想根本追不上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智慧不及老子,两者差距太大犹如神与人在对话。孔子成为千古圣贤终是凡人,而老子却得道升仙化作永久的神话。 但是客观来讲,两个人的思想主张不同,没有必要分个高低。以这种缺乏论证的史事去排一二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但确实道德经对全世界影响比论语大!但孔子也说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不管孔子排第几,肯定有他的师傅!这也是智慧!甘心做个千年老二! 第三、家中兄弟排行老二 当然,这是一种最中肯,对道家和儒家没有任何偏见的客观说法。孔子之所以被称“孔老二”是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这一点还是相当中肯并有据可考的,孔子叫孔仲尼,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

孔子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老子朴素的辩证法哲学,更显深厚博大。孔子的《论语》告诉中国人如何做事,而《道德经》告诉了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至于二者孰高孰低,并不是我等能妄下定语,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做事情,一个如何做事情?你能说如何做事情不重要吗?

孔子是哪个时代的人他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家里兄弟中排行第二,俗称“孔老二“。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创立了儒家学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被推崇为“孔圣人“。

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

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 孔子主张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孔子主张“仁“,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主张做人做官“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孔子思想对我的影响

数千年来,炎黄子孙无不受到孔子学说及其思想的影响。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良恭俭让“、“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对我影响极大。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意思是,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复礼为仁”的意思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仁是仁慈、和善,关爱、诚信,本意是果核。礼是本体“仁”衍生的“义”之后的产物,侧重点是“外、表”,礼是礼节,更注重行。

  • “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意思是指孔子具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德。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现多指采取温和的办法而不使用暴力。

孔子思想对我们的启发和影响太大了!

孔子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社会关系以“五达道”为主并延伸开来。在社会与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处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各种关系中,只有处理好这些基本关系,才能过得顺心如意。

孔子被戏称“孔老二”,为什么历史上从来没听说过“孔老大”<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