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梅尧臣纪念屈原的《五月五日》?有哪些作家名气很大,但知道他们的人却是很少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解读梅尧臣纪念屈原的《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

屈氏,源于刘向《九叹》“览屈氏之离骚兮,心哀哀而怫郁”,指屈原,此后古人多以屈氏代称为屈原。比如杨慎有诗句“树偃申家屋,荷凋屈氏裳”,王世贞有“绕笔江生蕊,芬裾屈氏荃”。

沉死,没于水中而死。如赵蕃《端午》“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意译为,屈子自沉而去。

楚人哀不容。

楚人,楚国人,这里指楚国的百姓。

哀,悲痛之意。

不容,不为世间所不容。容,容媚之意。小可认为此处应当是指不弯腰,不妥协之意,语出自《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意译为,楚人痛其傲然。

何尝奈谗谤,

何尝,反问语气,哪里,并不是,未曾之意。

奈,怎样。

谗谤,诽谤之意,屈原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很多“谗”字,比如“众谗人之嫉妒兮”,比如“被离谤而见尤”。

意译为,未曾奈何诽谤。

徒欲却蛟龙。

徒欲,白费力气地做某事,徒劳地去做什么事情。比如张九龄诗句“无恩报国士,徒欲问玄穹。”

却,退,此处指阻挡之意。比如李白诗诗句“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蛟龙,兴风雨的的龙,这里指秦国。

意译为:徒然阻拦秦国。

未泯生前恨,

未泯,没有消失,仍然存在之意。比如陆游诗“虽然此心犹未泯,何至死去同蠢蠢。”

生前恨,指活着的时候的遗憾和悔恨。比如赵汸诗句“鹃声似挟生前恨,蝶舞曾忘梦里愁。”

意译为,生前愤恨未消。

而追没后踪。

追,寻求,寻找。指端午节人民纪念屈原,或者是传说中听闻屈原自沉,人们纷纷向水里扔食物。

没,等同于首句的“沉”。也可以理解为照应屈原《九章》中的“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踪,踪迹,可以指精神,情操。甚至可以理解为屈原的尸体。小可倾向于后者。

意译为,追寻屈子行迹。

沅湘碧潭水,

沅湘,沅水和湘水,典故出屈原《湘君》“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后人多用沅湘二字凭吊屈原,如戴叔伦诗“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如陆游诗“半世学骚终不近,空余清梦上沅湘。”

碧潭,碧绿色的深水处。指的就是屈子自沉之处。这个词也可以追到屈原诗里,比如《渔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长濑湍流,溯江潭兮。”

意译为,沅湘绿波犹在

应自照千峰。

应自,应该,当然会。比如周美成词句“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

照,映照(出倒影)

千峰,众多山峰。比如戚继光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意译为,自会映照千山。

这不是梅尧臣应用的水平,连他的中下水平都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写这首诗时应当有许多人,其中一人官职较高,或者是奸臣,否则梅老先生不会故意放水,写出这样一首毫无情感的诗作。

有哪些作家名气很大,但知道他们的人却是很少的

名气很大,就意味着很多人都知道他,应该是非常著名的作家;假如知道他的人却很少,这个作家的名气就不会大。所以,这样的问题从逻辑学的角度上来讲,是不存在的。

如果不用工作就有钱花,你还会选择继续工作吗

这道题一看就是性格直爽者设的题,为此,答题也就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顾左右而言他,是吧?

不为了钱,因为是不缺钱,还在工作?既没那个福命,也没有不工作就活得不舒服的苦命。我又不是以志愿者和慈善者的行动而谋生的,没有经济来源,没有食物进入肠胃,怎么有体力去工作?

竭尽思维的放飞,世上那一样工作不是为了赚钱?工作,本来就是有价值的打工劳作,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了争取更高的薪酬,除此,别无它求。

要是出于人道,去做志愿者,去做慈善者也要有工作后,有了薪酬剩余,己对生存无忧,才能利用周未去适当的行为一下,也不可长期去做,你看那些身价亿万的明星都是捐得很少,有的还是诈捐,都是为了积滚更大的资金球,来为其子孙万代不用工作而极乐享受。

所以,工作的目标就是为了赚钱来弥补缺钱,而一但钱财无虑并且能足够此生尽享,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到各旅行社咨询有没有开辟新的旅游景点,以捷足先登一睹为快的尽情享乐,那个还愿背井离乡,早出晚归甚至还要带病奔波于利益冲突之间去工作,很多人都己想开,都已接到通知,下辈子已不可能再来,所以,还是流连忘返乐不思蜀的游玩。

古诗词中,有全是平声的诗与全是仄声的诗吗

古诗词中,有全是平声的诗与全是仄声的诗吗?


前言

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经提到了三种有趣的诗体:

有全篇字皆平声者(天随子《夏日诗》四十字皆是平。又有一句全平一句全仄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梅圣俞《酌酒与妇饮》之诗是也)。

全篇都是平声,全篇都是仄声,还有一种,是一句全平接一句全仄的诗。

一、全平声的诗

通篇全平声的诗,严羽举例的是天随子的《夏日闲居作四声诗寄袭美·平声》

荒池菰蒲深,闲阶莓苔平。江边松篁多,人家帘栊清。为书凌遗编,调弦夸新声。求欢虽殊途,探幽聊怡情。

天随子是陆龟蒙的号,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这组诗,是写给好友皮日休的。

皮日休,字袭美,号逸少,道号鹿门子。他收到这组诗以后,也依样画葫芦,写了一组诗酬答好友,其中一首也是全平声字的诗

《奉酬鲁望夏日诗·平声》:

塘平芙蓉低,庭闲梧桐高。清烟埋阳乌,蓝空含秋毫。冠倾慵移簪,杯干将餔糟。翛然非随时,夫君真吾曹。

这两首诗通篇各40个字全都是平声,除此以外,全都符合五律的要求。 可以说是对于五律革新的探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字游戏。

二、全篇仄声的字

宋朝的蔡绦在《 西清诗话》中说,晏殊和梅尧臣聊天时,提到了一句古诗:

晏元献谓梅圣俞:“古人章句中全用平声,如’枯桑知天风’是也,但恨未见仄字耳。“

枯桑知天风,5个字都是平声字,出自汉朝乐府诗《饮马长城窟》: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宰相词人,名句“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梅圣俞是北宋初期的著名诗人梅尧臣,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梅尧臣回家后作了一首全仄诗,题目为《酌酒与妇饮》,又名《舟中夜与家人饮》:

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舸背。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月渐上我席,暝色亦稍退。岂必在秉烛,此景已可爱。

全篇40个字,都是仄声字。其中出、别、独、俗、席、烛,是入声字,暝、稍、颇是多音字,有仄声发音。

三、一句全平接一句全仄的诗

晏殊说:“古人章句中全用平声,如’枯桑知天风’是也,但恨未见仄字耳。“

清朝乾隆时期的诗人赵翼评论说,“晏、梅二公俱号博洽,岂未之见耶?”

然古诗一句全用平仄者,并有一句平一句仄相连成文者。如青莲《北上行》之“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少陵《述怀》之“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皆一句全平,一句全仄。至昌黎《南山》诗“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辐辏;或错若绘画,或缭若篆籀“,则并二句全仄矣。

赵翼意思是,这两位先生博闻强记,难道不知道,全平全仄的诗句有不少呀?李白、杜甫都有很多一句全平接一句全仄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