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最后的名相张九龄是王维、杜甫崇拜的诗人,如何评价这位诗人?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
发布时间: 2023-07-06

开元最后的名相张九龄是王维、杜甫崇拜的诗人,如何评价这位诗人

谢谢邀请!

张九龄(678-740) : 唐朝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受到李白、王维、杜甫等等一批大诗人尊崇,受到民间百姓的爱戴。

一、张九龄是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因敢言被罢相,为荆州长史。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很大贡献。

1.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

例如,罢相后,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首先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他的仪冠儒雅风度!

2.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名相大臣。

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圣意,终于罢相。

他目光远大,生前曾断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在他死后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

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3.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4.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圭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二,诗词文学成就。

1.他支持“诗骨“陈子昂的主张,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很大。誉为“岭南第一人”。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诗风清淡,有《曲江集》。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

谢邀。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

无聊中,翻开唐诗三百首。开篇是张九龄的。张生于678年,这首开篇诗写于737年,而大唐618年开张!我的问题来了,为嘛开篇诗选张的?近一百二十年后的诗为嘛做得了先锋?

以上是问题和问题补充,以下是回答。

《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录版本,收录了77家三百余首唐代诗人作品,是我们接触、了解唐朝诗歌最好的初读版本。这其中也收录了李白、杜甫、王维等等大诗人的作品,为何开篇第一首却是张九龄的《感遇》呢?

任何人编写选集类书目,首先就是要给自己订一套规则。假如蘅塘退士是把自身的喜好放在第一位,那自然会把自己最心水的诗人放在前面。但是在做这种全面的、有大的参考意义的文选的时候,要根据朝代、年份、历史、名声等等,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书的内容来进行挑选区分。

而作为诗选,决定能否入选是诗的好坏,而决定前后左右的只能是诗的分类了。

根据诗歌史,在初唐,上承魏晋南北朝的音乐,诗还是以五言为主。同时初唐的格律尚未完全成型,所以,初唐的主要诗歌作品就都是五言古诗。

那么在编选《唐诗三百首》的时候,开篇之卷必然是当时的作品主流五言古诗。然后才是七言古诗、乐府诗词。到武则天时期,出现格律诗,就有了五言绝句律诗、七言绝句律诗。我们的诗歌史是从这些诗呈现出来的状态总结而来,那么这些诗的先后顺序也就是符合这种诗歌发展状态的。

所以《唐诗三百首》第一卷就是五言古诗。

而五言古诗的作者也非常多,那么又凭什么把张九龄的《感遇》排在第一位呢?

在大的时代、作品时期、作品种类区分好前后之后,那么同一大类中的前后顺序自然就是根据作者的名声、官位的高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来进行排位了。当然也完全可以根据作品的时间和好坏来进行排位,但是在这种年代久远的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未必创作时间确定,所以时间并非最好选项。而作品质量的话,能够入选,就代表这些作品都是上上之选,不是没有更好的,而是作为诗歌这种文艺作品,好与更好都有强烈的个人倾向,未必能够服众。

蘅塘退士应该是在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选择了张九龄的五古作为这一卷的开篇之作。而第一卷的开篇,自然就是《唐诗三百首》的开篇。

这种选择,肯定是有心的,但并非很不得了的事情,所以也不必纠结。

在五言古诗这一卷中,有哪些诗人呢?张九龄、元结、王维、岑参、李白、杜甫、孟浩然、丘为、柳宗元、韦应物、常建、綦毋潜。从年龄看,张九龄是这里面最年长的一位;从地位看,张九龄做过宰相 ,地位最高。王维、孟浩然都是他提携的后辈。

而张九龄的诗作,虽然不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人名声大,但是他的作品其实在整个初唐盛唐的转换过程中非常关键,类似于《春江花月夜》在齐梁体转变到唐诗的关键时候起了关键作用。

张九龄的诗是我们研究诗歌进化的关键一步,同时还是盛唐山水诗的先河。我们知道前朝宫体诗的作品特色就是意象浮华,色彩繁复,而张九龄的作品风格完全相反,山水诗疏朗清淡,并且引领了整个唐朝山水诗的风格。

我们熟知的王维、孟浩然的作品特色,无非是张九龄风格的传承,一个长于“清”,一个长于“淡”。

当然,蘅塘退士当初选择张九龄的《感遇》作为五言古诗开篇,未必有想到诗歌史变化这么远,不过以张九龄的长辈身份、官职身份、诗作风格,排在这个首位是合理的。

还是那句话,作品水平的高低,会因读者而异,所以并没有成为作者在选录、排位时的依据。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择,是合适的。

何况这首作品本身也是佳作: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人虽被贬谪,以兰桂自喻高洁,感遇时势造英雄,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思想高洁而积极入世,这正是古代文人求身正,又渴望为天下而活的一种思想状态。

这种作品,不论从文采、还是精神方面,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作为开篇之作,有何不可?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前言

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一首普通的五言律诗,《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释义很容易找到,老街说下阅读古诗词需要注意的小知识。

一、入声字 今古韵不同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