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于什么典故?如何理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于什么典故

出处:《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释义:

终食之间,就是吃一顿饭之间。

违仁,即是去仁,也指离开仁义弃之不顾。

造次,马融说是急遽,郑玄说是仓卒。造次就是仓卒二字的转音。邢疏说,急遽、仓卒,皆是迫促不暇之意。

颠沛,马融注为偃仆。

无:禁止,不要的意思。

于:在

是:这里,另解这,代指仁德。

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虽在一食之间,亦不能去仁。造次必于是,急遽时,其心亦必在仁。颠沛必于是,在偃仆之际,即是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其心亦必在仁。此为君子须臾不可离仁之义。

如何理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原文为,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处”,不能接受的意思;“不去”,不去摆脱的意思。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中的“造次”是急促、仓促的意思,“颠沛”是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狼狈困顿、漂泊不定的状态。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富裕和尊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去摆脱它们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其名声呢?君子时刻都应该以仁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怕是一顿饭的时间,最紧迫的时刻,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的标准去办事的。”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一句,换一个角度解释贫与贱是人们所厌恶,君子如果是由于坚持仁道,反而贫与贱,不会去抛弃仁德,以摆脱贫穷与低贱。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一句是这样注释的,“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也就是说自古以来读书人所重视的名声,前提条件是君子之实,如果贪图富贵、不能甘于贫贱,就会丧失仁德之心,也就离君子的标准渐行渐远了。

本章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造次颠沛”,意思是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近义词还有颠沛流离、流离颠沛。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