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那个“金镶玉”传国玉玺的故事及下落?文言翻译:于是天子感悟,召见章,与议,欲退凤,凤甚忧
发布时间: 2023-07-17

谁知道那个“金镶玉”传国玉玺的故事及下落

西汉末王莽代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这就是金镶玉的由来。

之后经过不断的改朝换代,玉玺被各方诸侯争来夺去,玉玺的最后一任主人是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扩展资料:

传国玉玺的前身,就是是著名的和氏璧。公元前689年,有位叫卞和的楚国人,从荆山上得到一块珍贵的玉石,他知道这是无价之宝,就把它献给楚厉王。不想楚厉王认为不过是一块普通的山石,看都没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

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带着那块玉石前来进献,武王大怒又带着以前的破石头来欺君,二话不说砍掉了他的右脚。文王即位后,又来了,文王就觉得比较奇怪,暗叹这人这么执着,可能真是宝物,于是下令切开看看,刚切开一角,就发现里面异光闪烁,果然是稀世珍宝。

文王把它命名为“和氏璧”,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宝”,一直被收藏于楚国宫中。

三百年后和氏璧莫名其妙地流入赵国,落入赵惠文王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但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时,秦昭襄王却食言;于是有了“完璧归赵”的典故!

后来,秦始皇横扫天下,一统六合,和氏璧自然归于秦宫。秦始皇登基后,为显示皇权和空前的功绩,将和氏璧打造成了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表示自己当皇帝是受命于天!而玉玺也作为皇帝的象征,将一代代传下去!

秦始皇死后,秦朝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传国玉玺自此传给汉朝。这方传国玺自此后就成了承天受命的象征,得之者欣喜若狂,以为“天命在朕躬”,就洋洋得意地宣称自己是名正言顺的正宗皇帝。

自称皇帝而没有得到它,就会自惭形秽,心里发虚,甚至被认为是冒牌货,充其量也只是“白板天子”。“传国玉玺”还有另一面,在创业者手里,被视为得天命的神圣之物,而到了末代子孙那里却又无一例外地成了国亡身死的不祥之物。

它的辗转流传,易手换主,甚至成了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标志。据《汉书·元后传》记载,王莽撺汉,向汉孝元太后索要时,汉孝元太后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国宝被摔得缺了一个角。后来用黄金镶补着,但自此留下瑕痕。

再后来,大家熟知的三国故事中,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时。在洛阳城南甄官并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玺。最后落入曹操手中,而后曹氏魏国没落归于晋。从这以后传国玺不断易主。

一直到唐代,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传国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而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的皇帝就是李从珂。公元936年,当李从珂和后妃登玄武楼积薪自焚后,神秘的传国玉玺随之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从此之后,无论是宋朝,元朝,明朝,都不曾放弃对传国玉玺的寻找。传国玉玺作为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也成为无数人寻找的目标,堪称华夏第一国宝。

拥有传国玉玺,则意味着是正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否则,就不能大张旗鼓的自称正统。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

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认为玉玺是伪造。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在街市叫卖,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

而乾隆时,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历经千年,传国玉玺经历风雨无数,伴随着封建皇朝的灭亡,玉玺也随之消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玺

文言翻译:于是天子感悟,召见章,与议,欲退凤,凤甚忧俱

于是天子感悟,召见王章,与王章商议,想免退王凤。王凤十分忧惧,杜钦令王凤上书谢罪,乞求赐归故里,文意甚哀。【顷之,复日蚀,京兆尹王章上封事求见,果言凤专权蔽主之过,宜废勿用,以应天变。于是天子感悟,召见章,与议,欲退凤。凤甚忧惧,钦令凤上疏谢罪,乞骸骨,文指甚哀。太后涕泣为不食。上少而亲倚凤,亦不忍废,复起凤就位。凤心惭,称病笃,欲遂退。钦复说之曰:“将军深悼辅政十年,变异不已,故乞骸骨,归咎于身,刻己自责,至诚动众,愚知莫不感伤。虽然,是无属之臣,执进退之分,絜其去就之节者耳,非主上所以待将军,非将军所以报主上也。昔周公虽老,犹在京师,明不离成周,示不忘王室也。仲山父异姓之臣,无亲于宣,就封于齐,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于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夫欲天下治安变异之意,莫有将军,主上照然知之,故攀援不遣,《书》称‘公毋困我!’唯将军不为四国流言自疑于成王,以固至忠。”凤复起视事。上令尚书劾奏京兆尹章,章死诏狱。语在《元后传》。】  不久,又逢日食,京兆尹王章上书求见,果然言王凤专权蒙蔽君主之过,应废去不用,以应天变。于是天子感悟,召见王章,与王章议论,想免退王凤。王凤十分忧惧,杜钦令王凤上书谢罪,乞求赐归故里,文意甚哀。太后涕泣不食。皇上年少而亲倚王凤,也不忍废免,又让王凤就位。王凤心中惭愧,称病重,想立即退归。杜钦又说: “将军辅政十年,变异不已,因此求归故里,归咎于身,刻己自责,真诚动人,无论愚者智者莫不伤感。虽然受到责难,但王章是无根基之臣,只是掌握进退之分,拿着去就之节而已,不是主上对待将军的心意,也不是将军来报答主上的办法。以前周公虽老,犹在京师,表明不离成周,昭示不忘王室之心。仲山父异姓之臣,无亲于宣王,被封于齐,尚且叹息永远怀念,日夜徘徊,不忍远去,何况将军对于主上,主上对于将军啊!想让天下治安变异,没有超过将军力量的,主上十分清楚,因此迟疑不遣, 《书》称:‘公不要困我!’说的是成王不许周公离去的事。望将军不因流言而自我怀疑,以坚固至忠之心。”王凤复起用。皇上令尚书举劾京兆尹王章,王章死于韶狱。事在《元后传》。

元后,继后,嫡后分别指什么

元后和嫡后代表相同的意思,是指皇帝的原配皇后(第一任皇后)。

继后:顾名思义是继位的皇后,亦称随后。若原配皇后薨逝或被废后,下一任的皇后就称之为继后。

扩展资料:

皇后:

皇后(拼音:huáng hòu)简称为后,是世界历史上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帝)正配的称号。 “后”与“後”,古已有之。“后”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启就称作夏启后,后引申指“君主的妻妾”,这是一个位份、称谓,而不仅仅是”皇帝后面的女人“

。因为汉字被简化的原因,我们习惯将”后“与”後“两字均合并为”后“,取其”后面“的意思。这是误解。在以前王朝运作中,外事五权,内事五枚。五枚均为”后“所执掌。

根据荀子的观点,天子独大,没有人可与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齐”的谐音“妻”,只能叫“后”。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继后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