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怎么产生的?数字是如何产生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时间是怎么产生的

时间与与我们的密切相关,但是时间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还要从物质的本质说起。

物质的本质就是存在。存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现代很多人一说物质就想它是不是粒子,它的大小如何等。实际上存在是物质的最基本性质。如果问有没有“不存在”的物质?那这个“不存在”就是“道”。

说到“道”还要说道说道。“道生于有和无。”就是说“道”的来源应该是和我们世界正交的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在我们看来是不存在。但是确是我们世界的来源所在。

存在是物质的最基本性质,存在的形式则是多重复数的扩展和非正交变换。首先就是“道生一”。

有了“一”物质也就存在了。“一”是一重复数有两个维度。能量和时间也就诞生了。

在每个物质空间层面“一”都会有它的能量维度(阴)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时间维度(阳)与之对应。它门属于不同的时段。每个时段都有着不同的空间规模。空间规模的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也会不同。但是映射到三生万物空间的依然是一个生命周期。小到一个基本粒子大到一个伟大生灵无不生存在自己的时间段。而目前为止我们已知的最大时间段就是目前所谓宇宙大爆炸的年龄。实际上离开我们宇宙的能量圈应该还有更大的时间段。

时间在一个闭合能量集合空间中,它是公共的阳。既不能延长也不能缩短更不能倒流。除非你能去到不同的能量空间。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由数学逻辑推导并并被实践检验的定律。在能量闭合系统,一定是使用同一时段的系统。

每个物质的时间段产生于该能量闭合系统形成的瞬间。一个有能量的个体必然有它自己的生命。

时间就是闭合系统能量物质的公共维度。它产生与于物质诞生的时刻。更长的时间段来自更大的能量闭合系统。

数字是如何产生的

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通常,我们把1、2、3、4……9、0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它们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印度。可是人们为什么又把它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呢?据传早在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渐渐地征服了周围的其他民族,建立起一个东起印度,西到非洲北部及西班牙的萨拉森大帝国。到后来,这个大帝国又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国家。由于两个国家的历代君主都注重文化艺术,所以两国的都城非常繁荣昌盛,其中东都巴格达更胜一筹。这样,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于此。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并消化,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文化。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把他随身带来的印度制作的天文表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也就在这个时候介绍给了阿拉伯人。因为印度数字和计算方法简单而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并且逐渐地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印度创造的数字就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了。到后来,人们虽然弄清了“阿拉伯数字”的来龙去脉,但由于大家早已习惯了“阿拉伯数字”这一叫法,所以也就沿用下来了。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 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已经比较进步,并采用了十进位制的计算法。到吠陀时代(公元前1400-公元前543年),雅利安人已意识到数码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创造了一些简单的、不完全的数字。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当时,“0”还没有出现。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叫“舜若”(shunya),表示方式是一个黑点“●”,后来衍变成“0”。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人传来的印度数字,但忘却了其创始祖,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有人说法语不会产生歧义,这是为什么

我曾经学过一年的法语。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学得不好,现在也基本忘光,但学习过程中的痛苦非常难忘。

我本来以为法语和英语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很多单词的写法和发音可能差不多,背起来容易。结果发现,那只是表面现象。学习法语的关键不在单词,但仅仅是单词本身已经让我很头大了,因为我完全没想到法语单词的变化这么多!

时隔多年,我现在也无法说清到底有多少变化,但绝对比英语复杂多了。举个例子,我们知道英语里的动词会因应时态、语态的变化,产生形式上的变化。名词简单一点,也就是个单复数的区别。但是在法语里,名词还分阴性和阳性!“性别”不同的名词,不但后缀不一样,前面接冠词、介词的时候也不一样。

这也罢了,关键是有些词到底是阴性还是阳性,完全不能想当然凭感觉,只能死记硬背。

我当时学到这里已经开始头大。

单词本身就变化多多,更不用说连接成句子的时候了。法语的时态、语态有多复杂我不知道,因为我学了点皮毛就丢盔弃甲地逃了。刚刚在网上搜了一下,貌似有:现在时、将来时、最近将来时、简单将来时、先将来时、未完成过去时、复合过去时、愈过去时、条件式、虚拟式、被动态、先过去时、简单过去时、正在进行时、最近过去时……

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都是抄的。但这些时态罗列下来,估计大家也能看出法语有多复杂了。

总之,小结下来,我对法语的直观感受就是:在不同的语境下,你看到的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法语句子(所谓不一样,是指句子中单词的样子和顺序不一样),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可能竟然是同样的意思,只不过有时态语态上的细微差别而已。

这样的话,当然是很难有歧义了。

所以题主说的,有人说法语不会产生歧义,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吧。

不过法语有个优点,就是拼写规则很明确,基本上即使你不懂一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是也可以看着它读出来。我学法语时就常常煞有介事地读一些其实我压根不懂是什么意思的句子和短文,像模像样的……

但法语的发音也有个特点,就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