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宋教仁没有被刺杀,民国的历史将会怎样被改写?怎样评价宋教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假如宋教仁没有被刺杀,民国的历史将会怎样被改写

宋教仁走的路子,在中国始终是走不通的,他死或者不死,都没有能力改变军阀混战的本质。

民国虽然成立了,但民主的思想在这片长达两千年帝制上毫无根基,依托看起来美好的责任内阁制,就想要从北洋政府手中夺权,并且完成国家体制的重建,这太过理想化了。

宋教仁准备进京时,议会政治、政党政治的实现,使得责任内阁成为现实,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中国的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是在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打击压迫的夹缝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十分软弱无力。

袁世凯利用高超的政治手腕,专事破坏责任内阁制,顺利登上大总统宝座,又改造“约法”,解散国会,最后干脆宣布恢复帝制。这使得宋教仁倡导的责任内阁制最终成为镜中月水中花。

政体形式说到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反映,它的实施不是凭借善良的愿望,而是凭借实力与斗争。责任内阁制必须以实力作后盾,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力量弱小,且本身的政治理念依然是千年以来的“官本位”思想,根本难以在与守旧势力较量中占据上风,自然就不能巩固和挽救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中国还不具备建立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基本条件。因此,其责任内阁制不能实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宋教仁的内阁制与袁世凯的总统制之间的斗争,并不是资产阶级专政性质下的内阁制与总统制的简单的政体之争,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争夺在中国的统治权的一场严峻的政体之争。

首先,袁世凯已经获得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仅1912年上半年帝国主义就垫付了大量资金给袁世凯“应急”,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袁世凯所代表的旧时代封建阶级决定了他要作皇帝。他用政治和经济压力解放革命军队,用卖国借款筹备反扑革命的资金;还收编前清地方武装进一步扩大北洋实力,同时,豢养御用党为他摇旗呐喊。

相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却放弃了民众,放弃了武装军队。他们手里的武器只有一样,就是责任内阁制,力量悬殊显而易见。当矛盾激化时,国民党根本无力招架。

其次,政党内阁制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在中国经济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不是具有民主思想并愿意为之奋斗的资产积极及其知识分子,而是受封建思想传统长期熏陶的农民。

如果说在辛亥革命爆发时,资产积极与农民尚且具有共同的政治要求——推翻清王朝,在这一目标实现后,资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盟也就失去了基础。加之文化知识、舆论宣传,通讯设施的严重落后,农民渴望圣明君主和平盛世的观念并没有根本改变。宋教仁的竞选演讲也只能在武汉等几个大城市进行,其影响力与号召力极为有限。

最后,革命党内部意见分歧,有利于袁世凯而不利于革命。

武昌起义后,虽然迅速得到举国响应,但是革命阵营成分复杂,步调并不一致正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时候,混入革命内部的立宪党人就提出袁世凯如果不抗拒革命,“将来大功告成”即拥戴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大多数革命党人亦随声附和。

黄兴也是其中一个,当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他立即拿出汉口都督决议对孙中山说:“毋使我辈负诺”。敦促孙中山“致电袁世凯,宣布此意”。

汪精卫则更是肉麻吹捧袁世凯“项城雄视天下,物望所归,元首匪异人任”,而对孙中山却进行讽刺打击,指责他“有权利思想”。

同盟会意见分歧,大多数领袖人物主张拥护袁世凯,反对孙中山,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处于极不利的地位。袁世凯“竭诚拥护共和”,不是要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而是要控制国民政府大权,最后达到吃掉它摧毁它的目的。

袁世凯夺取民国临时大总统高位后,总是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旧秩序,敌视共和制度。这就决定了宋教仁开展责任内阁制活动必然失败的历史命运。

综上所述,宋教仁是一个太过于理想化的政治家,他政治理论虽然扎实,但却不善于政治斗争,并不是每一个政治家都是宋教仁,都能够在“约法”的框架下规规矩矩的以政党政治来决定未来的政治走向。

事实上,宋教仁之后,还出过许许多多的“宋教仁”,两党之内都涌现过很多如他这般注重理论,却忽视当时中国社会本质现实的革命者,为此,也使得中国革命事业一路跌跌撞撞前行。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能够顺手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欢迎评论交流,愿每一个朋友平安、欢喜、自在。

怎样评价宋教仁

宋教仁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革命家,精通法律。年轻时期就有“实行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早期加入中国同盟会,致力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因为宋教仁先生的进步思想和奉行的议会制度,对当时政敌的政治利益产生威胁,最后被敌对势力派出的刺客暗杀。

宋教仁先生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早在武昌革命党人起义前夕,宋教仁就在上海成立了同盟会,并且经常在湖南,湖北两省的新军中宣传共和思想,号召有志之士积极参加革命。并且充分分析当前执政政府国内军事力量的部署,对重大革命党起义在战略上进行定位,在战术上能够做好有退有进的谋划。这些都给武昌起义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在武昌起义打响后,黄兴,宋教仁又亲临现场,指挥起义。当袁世凯的北洋军赶来镇压革命党人的武昌起义时,宋教仁能够从大局利益出发,多次奔走在袁世凯,孙中山的南北政府间。利用袁世凯逼迫清政府退出政治舞台,劝说孙中山放弃临时大总统的职位。避免了南北双方兵戎相见,从而使国家免受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通过武昌起义,宋教仁推翻帝制的理想得以实现,国家从形式上开始走向共和。

随着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走上临时大总统宝座,宋教仁也开始了他的民主共和之路。他在全国各省市积极演说,推行民主政治,并将同盟会和一些其他弱小党派组成联盟,成立国民党。并在后来的选举过程中真的占据多数选票。宋教仁曾幻想依靠议会制度来限制袁世凯,由国民党组织内阁,与袁世凯一起共同担负起对国家的管理重任。

面对宋教仁与自己的分挺抗争,手握重权的袁世凯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多次以重金收买拉拢宋教仁,但都未如愿。由于宋教仁先生崇尚西方民主宪政,主张内阁议会制度。他的这些新政必然会与国内长期的封建专权制度的腐朽势力发生冲突。从而导致多方敌对势力对自己不满,甚至是怀恨在心。致使宋教仁先生最终倒在了自己为之奋斗的共和宪政之路。应该说宋教仁最大的功绩就是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宪政的历史。

宋教仁被刺事件说明了什么

此案已过一个世纪了,刺宋行动是谁发起的,众说纷纭不,莫衷一是,也许会永远成谜;我主动来回答这个问题,想亮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事不是孙中山先生指使的.

宋才华横溢,活动能力强,年轻有为为民主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籍此,有人推论、猜测孙恐宋慢慢坐大,声望会超越自己。所以,就处心积虑,密谋除之而后快,我觉得很违背人之常情.

孙的资历与威望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他为民主建国奔波不是一天两天,宣传革命时,性命与利益都抛在脑后;况且他本身就是临时大总统,对当时的南北政坛来讲是名副其实的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声威如日中天、风头无两,己处于个人事业巅峰,尤其,他是为民族奋斗的人,根本没在乎个荣誉高低。
而且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是由国内各派相商形成统一意见后,被邀请回来主持大计的,辗转斗争与披荆斩棘不谈,南北会谈时,他体现了怎样的高风亮节?这样的层次、胸怀、素质的政治家,怎么会担心一个三十多岁的,同一战壕的年轻人超越自己呢?

宋和孙政治观点一致,都主张民主建国,并为此而共同努力奋斗,是的,为了开创民主国家二人有争端,但纯属内部纠纷,根本没有利益冲突;这样的情形,孙中山与黄兴也有过,论资历、才能与军中影响力,黄早超越宋,为什么孙中山就没有动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