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韩国为什么最先灭亡?楚国发明了弩,韩国为什么后来居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战国七雄中韩国为什么最先灭亡

韩国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一分为三而来,虽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却较为弱小,夹杂在各强国之间,北为赵国,东为魏国,南为楚国,西为秦国。且韩国作为秦国东进的第一个障碍,也是最先灭亡,那么具体有哪些原因呢?

一、韩国实力弱小的原因

韩国虽为七雄之一,但是国土面积和实力却为七国中垫底的存在,早年间韩昭昭侯和秦孝公分别任用申不害和商鞅变法,申不害重用“术“而商鞅重“法“,申不害变法没能让韩国成为强国,因为他的变法不彻底。而商鞅的变法让秦国一举成为七国中的强国,韩国只能在列国的夹缝中生存,所以也是帅先灭亡的一个原因。

二、韩国地理位置成为其帅先被灭亡的原因

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素有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夙愿,而且秦国采取的逐个击破,慢慢蚕食的政策,先有张仪的连横之策,后有范睢的远交近攻之法,使秦国国力和领土不断扩大,而韩国是挡住秦国东进的第一个障碍,不灭韩国秦国则只能永远守卫那函谷关内的寸土之地,所以当秦国强大之时,势必首先攻取韩国。

三、韩国的软弱也成为其灭亡的原因

在秦赵长平之战前,韩王担心秦国的虎狼之师攻伐,于是想直接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以期得到赵国的庇护,然而长平之战时韩国并未帮助赵国,后来赵国战败,韩国也自身难保,所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韩国的软弱也是其灭亡的一大原因。

结论

韩国的灭亡有其自身的软弱和弱小等内在因素,也有其地理位置等外在因素,但是韩国能被第一个灭亡,总有其自身的弊病所在。

楚国发明了弩,韩国为什么后来居上

楚国发明弩

正是弓箭制造工艺在春秋时期达到高峰,在射远兵器的制造方面才发生了一场革命——弩的诞生。据传,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春秋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在扩展疆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从中受到启发,学到弩的制造方法也是自然的。况且直到解放初期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仍然使用原始的木弩而不是弓箭。所以笔者认为这个传说是有根据的)。弩发明后,不断得到改进,主要体现在弓力的不断加强和弩机的改进上。据记载,当时一张弩质量为369kg,最大射程可达800m。这样的弩单靠人两臂的力量当然是拉不开的,必须由力士以坐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张弩(踏张)或利用机械的力量。

韩国造出最强弩?看看参考历史就知道,感觉这个是有水分的:

《战国策·韩策一》:「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许慎注《淮南子· 真篇》:南方溪子蛮夷柘弩,皆善材。韩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时力,作之得时,力倍於常,故名时力。距来,当为「距黍,《荀子·性恶篇》:「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战国晚期出现的蹶张弩:如韩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这些弩因为必须使用更强的力量才能张开,就要求“弩机”更坚固,开始在“弩机”外加装“铜郭”强化机糟。这一时期弩在战争中运用的更普遍,如韩国的精兵就被称为“披坚甲,持劲督”(弩的一种叫法)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淆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百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

这句话大概分析了韩国的地势,兵力,然后说到弩,射程六百步,大概是五百多米,如果属实的话,那么韩弩的射程与后世弩机的巅峰之作宋朝的神臂弓相媲美,远超秦汉时期的弓弩,韩卒超足百射,百发不瑕止,就这射速,世界顶尖了,真的有这么厉害?再看韩弩的精准度,距离远的可以直射胸部,距离近可以命中心脏。

我们再看一下这句话是谁说的,纵横家苏秦对韩王说的,纵横家大家都知道,真材实学肯定是有的,嘴皮子的功夫纵横家也绝对是天下第一,更不用说苏秦这个挂六国相印的人了,纵横家都喜欢夸大事实,然后又是对韩王所说,不免有拍马屁的嫌疑。

东湖更东为什么说“出师表中的南阳即是宛”

“南阳挪三挪,中心坐诸葛“。民谣赞智者,听者有疑惑,府岗间八里,根本没挨着?传者不搭理,祖传别问我!共和国建立,民谣生机勃。农校师范校,卧龙岗侧座,晃到七零年,焦枝铁路过,建个二胶厂,汉画馆气魄,车站岗北卧,这算是首挪。改革开放后,城区向西扩,西至王村铺,北接紫山脚,白河橡胶坝,水面游客乐,南水北调纵,水城情调多,宁西铁路横,宛城又增色,四十年历程,这是第二挪,岗周十余里,唯有南边缺。忽然高铁建,启动第三挪,卧龙岗东南,高铁站址坐,政府画个圈,城区向南扩,三五十年后,岗南水城阔。民谣神预测,中心呈诸葛。诸葛亮死治司马懿,能知身后事,真智者也!与南阳人同乐,哈哈!

为何么战国七雄中韩国弱小,仍然可以延续很长时间呢

战国,以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战力最强,还有其他小国比如越国、中山、鲁国、宋国等,所以韩在七雄中实力最弱,但其实力也不容小视,也有申不害变法、灭郑的高光时期。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增大了弱国的生存空间。比如战国前期,魏国独霸,连三晋制四方,韩国就很安全。随着形势的转变,韩国虽处四战之地,无法拓展土地变强,但其位置的重要性也决定了它不会被轻易被别国所灭,就像宋国被齐国独吞,引发了乐毅伐齐。后期,秦国的国力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国际干涉也无法阻挡统一时,韩国才成为第一个灭国的七雄。

三国时期的宛县有没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为什么要用南阳互指宛县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历史常识,根据《后汉书,郡国四》记载:南阳郡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干五百五一,人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干六百一十八人,辖:宛,西鄂,博望,堵阳,雉县,叶县,犨,鲁阳,郦县,析县,丹水,南乡,顺阳,武当,冠军,酂,阴,筑阳,山都,邓县,蔡阳,章陵,襄乡,湖阳,朝阳,新野,安众,穰县,涅阳,棘阳,育阳,舞阴,比阳,平氏,复阳,随县,共计三十七个县,(大家可以清楚看到三国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城池叫南阳)。

从上述史书记载我们可以去看看历史上宛县的故事和史书记载:

①《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张良谏日“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人後去,疆秦在前,此危道也”。

张良进谏讲的很清楚,下宛,宛人,都表明宛县是独立存在的而无须用南阳互指。

《史记,高祖本记》又记载:项羽闻汉王在宛。

②《汉书,高帝纪上》记载:六月,与南阳守战,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过宛西。

这里同时出現南阳郡,宛县,为什么不互指。

又记载:沛公乃夜引军从他道还,偃旗帜远明,围宛城三匝。

可见宛诚讲的非常清晰。

③宛城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就是宛城好妇的典故。

④公元184年6月,黄巾军首领张曼成战死后,起义军10余万众在赵弘领导下,据守宛城继续与汉军抗衡,汉将朱儁率军攻宛城,史称宛城之战。

为什么争夺诸葛亮躬耕地,南阳民间组织用隋朝583年的南阳互指三国时期的宛城是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地。

南阳为什么简称是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