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徐州台儿庄大捷,李宗仁是如何排兵布阵的?台儿庄战役打残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国军为何要主动撤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抗战徐州台儿庄大捷,李宗仁是如何排兵布阵的

台儿庄大捷是中国中国全面抗战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大规模胜利,该次战役是李宗仁一生指挥过的最漂亮的战役,该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士气,通过这次战役也展示了李宗仁的军事才华和能力。

李宗仁的胜利绝非完全是靠排兵布阵

中国军队向来都不缺少排兵布阵的计谋,也不缺少行军打仗的策略,恰恰是计谋太多,善谋而不善勇,在淞沪会战中,国军占尽先机,也装备了很多德械器械,但结果是什么?80万国军被30万日军吊打,最终我军伤亡30万人,日军伤亡4万人而彻底战败。

当时中国充斥着中国抗战必亡论,消极抗战,张学良三十万东北军一枪不放让出东三省,韩复榘不战而退让出山东省,汪精卫也认为中国无法战胜日本最后走了“曲线救国”的汉奸之路,只有李宗仁认为“不独无必败之理由,且最后胜利必归我国”。

可见李宗仁的抗战决心,在台儿庄开战之前,李宗仁到达第五战区,南面是刚刚横扫国军百万之重的日军精锐,北面则是日本的精锐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李宗仁的处境其实很危难,即使是这样,李宗仁始终对战胜强敌持有必胜的信念。

为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让司令部一直设在徐州,这让那些参加抗战的军队更加坚定和日军一战到底的决心,实际上在台儿庄战役中并非全是李宗仁的桂系部队,还有原来的西北军,东北军,川军等,真正的中央嫡系部队只有第20军,是杂牌中的杂牌,大部分的杂牌军都是装备差,兵员不足,战斗力不足。

能够带领这样一支部队同心协力,共同去阻击敌人,一定很艰难,但是李宗仁却表示“若在上者能推心置腹, 一视同仁,并晓以国家民族的大义,和军人的天职”必能使官兵“激发良知,服从命令,效命疆场”。

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是涉及到李宗仁的排兵布阵,没有勇气,没有决心,不能团结的队伍是不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的。

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如何排兵布阵

李宗仁十分了解自己指挥的部队,当时孙连仲到达徐州后,李宗仁就让孙连仲到台儿庄构筑防御工事,因为孙连仲的部队是西北军的底子,最善于防守。

当时李宗仁的想法是让汤恩伯部队让出正面,诱敌深入,然后一并歼灭,战斗打响后矶谷师团孤军深入,正中李宗仁的圈套。

真正开战时,汤恩伯在津浦线上与日寇做间断式抵抗,然后让开正面,日军直扑台儿庄,随后与孙连仲部队在台儿庄外围村落展开拉锯战,这是战役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台儿庄外围战。

第二阶段,日军攻入台儿庄,我军与日军进行浴血巷战,这也是战役的关键之所在,西北军虽然出了很多伪军,事实上也是一支很能打的队伍,当年在长城喜峰口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其实也是西北军的底子,在巷战中,双方损失惨重。

第三阶段,汤恩伯军团回到台儿庄对日军进行包围,到4月3日进行反攻,一直到4月7日,台儿庄战役结束,中国守军以付出三万余人歼灭日军两万余人取得大胜。

这就是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中的“知己知彼,同心协力”思想做出的排兵布阵,可以看出来李宗仁的这一套组合拳符合中国的传统打法,和薛岳的天炉战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先吸引敌人进入到预定作战位置,然后再反包围,进行歼灭,最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台儿庄战役打残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国军为何要主动撤退

因为日军后来增兵了。

南京失守后,由于国府迁往武汉,并拒绝与日本政府谈判。

于是受此影响,日本内部便分成了两派。

即“扩大派”和“不扩大派”。

一开始,不扩大派的声音占上风。日本内阁和参谋本部都主张不扩大战争。

这派人认为,继续打下去,日军必然会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日本资源匮乏,打持久战无疑就是灾难。所以他们的主张便是守住占领区,扶持傀儡政权,寻求与蒋政府谈判。力主用谈判的方式从中国攫取利益。

就像当年甲午战争,与清政府谈判,并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一样。

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拒绝谈判。

再加之,前线作战的日军将领又都主张扩大作战范围。

前线的师团长、旅团长,觉得国民政府就像一栋破房子,踹几脚就塌了。对高层畏畏缩缩的表现极为不满。

所以,尽管日本内阁不同意扩大战争,日本参谋本部也没下令。但侵华的华北派遣军和华中派遣军,还是私自行动,各自沿着津浦铁路,对徐州发动了夹击。

徐州会战就是在日军这种“下克上”的大背景下爆发的。

而由于两个方向的日军都是私自行动,都违背了大本营的指令,都企图以既成事实迫使大本营同意他们的行动。所以徐州会战初期,日军投入的兵力不多。

南线的华中派遣军,有九个师团。但只投入了一个师团,即第十三师团。

北线的华北派遣军投入了两个师团,即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

第五师团就是臭名昭著的板垣师团。

第十师团当时的师团长叫矶谷廉介,因此该师团当时也被称为矶谷师团。

但这两个师团,当时也都不满员。两师团加起来大概不到三万人的样子。

1938年1月,南北两线同时开打。

南线因为两淮地势有利于防守,再加上国军五个军的英勇奋战,顶住了日军进攻。所以南线形成了对峙局面。

北线则由于种种原因,韩复渠不战而放弃了黄河、泰山防线,导致日军板垣、矶谷两个师团长驱直下,很快就打到了离徐州不足两百公里的临沂、枣庄。

而两地一旦失守,徐州也保不住。所以北线的情况异常紧张。

为了巩固防线,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随即调整部署,从南线调回第59军,增援临沂。

又令川军第22集团军驻守滕县。

同时还部署孙连仲部于台儿庄,决心在台儿庄附近与日军的两个师团决战。

面对国军的部署,进攻临沂的板垣师团和进攻滕县的矶谷师团,均不以为然,两边的师团长都狂妄至极,认为国军不堪一击。

然而在临沂和滕县,他们却都遭到了国军的迎头痛击。

增援临沂的59军军长张自忠曾因为一些事被国人视为汉奸,骂了很久。并且还因此上了军事法庭。

虽然后来李宗仁等人出面作保,帮张自忠勾除了卖国罪名。但舆论和老百姓对他的辱骂却并没有停止。

“张逆自忠,自以为忠。“这是当时很多报纸媒体对张自忠的评价。

张将军,性格刚毅。面对被羞辱,他当然要用铁和血自证清白了。

所以在临沂对板垣师团的作战中,张自忠并没有保存实力,而是主动发动进攻!

与此同时,临沂城内的守军也发起反击,与59军里应外合。

板垣师团自侵华以来,一路上,中国军队都是望风而逃,从来没有见过中国军队会如此不要命的主动进攻。因此在国军的主动攻击下,板垣师团阵脚大乱,死伤惨重。

最终,经七昼夜血战,日军退走。

此一役,板垣师团被毙伤6000余人。

如果说日军的板垣和矶谷师团,是一把钳子的两个钳头,那临沂之战重创板垣师团,就等于是先掰断了日军的一个钳头。让日军不能再对台儿庄进行合围。

再看滕县这边。

驻守滕县的川军在当时的国军队列中,属于杂牌中的杂牌,装备落后,纪律一般,战斗力并不高。因此当时让川军来驻守滕县如此重要的据点,也是颇具争议。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只不被时人看好的杂牌军队,却在滕县打出了惊天动地的一仗。

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之下,川军硬是在滕县把矶谷师团挡了三天半之久。在日军轰开滕县城墙,攻入内城后,川军将士们又与日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

最后,除去突围出去的少数部队外,留守在城内的部队,包括师长王铭章在内,全部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川军死守滕县期间,李宗仁本来还命令汤恩伯驰援滕县,但因路途遥远,汤部没赶到,滕县还是失守了。

虽说没守住,但日军矶谷师团是在付出两千多人的伤亡后才拿下的滕县。而且进军进度也被大大迟滞。滕县守军为台儿庄守军创造了构筑工事的宝贵时间。

其实当矶谷师团攻下滕县时,华北派遣军司令部曾给矶谷廉介下过命令,让他等各路日军都达到指定位置,再一起进攻台儿庄。

但矶谷廉介狂妄的很,认为台儿庄防守空虚,便不顾板垣师团在临沂受阻,也不等南线日军被堵在淮河的现状,只率师团的一部分兵力就钻进了台儿庄战场。

接下来的一战,便是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让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守台儿庄,又令汤恩伯部阻断日军退路。

本来按计划,孙连仲部守三天,汤恩伯就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