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中小学生春秋假、实行教师弹性坐班制、逐步取消体育中考统测…
发布时间: 2023-07-11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

增设中小学生春秋假

支持河南行业特色大学建设“双一流”高校

设置青少年进行网络游戏的时间上限

实行教师弹性坐班制

让流动儿童在父母所在地上高中

职普分流推迟到高考

代表委员们带来的这些建议

你支持吗?

增设中小学生春秋假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梅亦建议,增设中小学生春秋假,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和推进中小学生春秋假制度,比如在3-4月和10-11月间各增设7天左右的春假和秋假,同时可以相应缩短暑假时间,保证每学年放假时间总量不变。春假和秋假如果能有效落实,将创造两个新的旅游小高峰,同时减少黄金假期旅游扎堆拥堵现状。

建议高校对学生合理加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表示,中学“拼命学”大学“拼命玩”的现象亟待扭转,高校学习期间要对学生合理加压。建议在修改《学位法》时引入学位分级制度,通过细化现有学位等级来细分人才。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已经通过评选优秀毕业生来细分人才,比如有高校评选10%的一等和10%的二等优秀毕业生,也有部分高校各评10%的优秀毕业生。“通过学位细分反过来刺激和倒逼学生对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视。”

吴仁彪说,“调研数据显示,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第一年的本科大专生录取率仅为4.7%,2020年实际录取率就高达92.3 %。我国高校扩招的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全国本科大专招生规模是108万人左右,到2022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到了127万。这说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稳步迈入普及化阶段。然而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有些人积极进取,有些人不进而退,导致同一所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质量往往是良莠不齐的。”

设置青少年进行网络游戏的时间上限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和监管?纷乱复杂的世界变局和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为我国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尤为重要。

展开全文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接受记者专访。他提出,加强对现代年轻人网络使用规律等相关的课题研究,培养一批既有正能量又被年轻人群体接受的网络领袖,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网络舆情。

大学生网络群体易受信息“茧化”

不良文化等影响和干扰

张改平在提案中表示,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容易陷入网络群体极化和沉迷游戏等现象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减退,易于引发网络舆情乃至意识形态风险。

根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在校大学生总规模4430万人,年龄结构集中在16岁至24岁,是互联网群体中较为庞大且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改平认为,这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获取和网络社交的“茧化”倾向。网络平台长期向网民推荐符合读者偏好的内容,导致观点同质化与极端化,形成“信息茧房”。

这使得大学生网络社交相对封闭性以及校园文化的同质性、单一性,使大学生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造成个体思维定势和群体间观念极化等危害。

二是偏好排他性造成大学生认同壁垒。大学生网络社交呈部落化,部落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较高,对外则表现出较强排他性,使大学生网络群体圈层壁垒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

三是网络游戏和网络娱乐成瘾性。大学生消费数据显示,59.6%的大学生热衷网络游戏。加之网络游戏内部大多是社区化、部落化的社交模式,导致部分大学生游戏成瘾、娱乐过度,甚至个别大学生因此荒废学业,性格偏执,影响身心健康。

建议加强大学生

网络使用规律等相关课题研究

提高高校舆情应对能力

在纷乱复杂的世界变局和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为我国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尤为重要。

通过立法和政策导向,加强对自媒体和网络信息平台的监管力度,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布,加大对网络社区的引导。通过监管与引导紧密结合,逐步破除“信息茧房”、社交圈层等方面对大学生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同时,张改平建议,加强对现代年轻人网络使用规律等相关的课题研究,培养一批既有正能量又被年轻人群体接受的网络领袖,引领和带动健康多元的大学生网络文化环境。尤其是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上,善于运用学生网络骨干的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大学生网络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网络舆情。

另外,设置青少年进行网络游戏的时间上限,依法依规赋予学校、家长适当的监督权限。全力支持和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建设,培育高校精品网络思政项目,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建议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

2019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即“教师减负20条”,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

近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在调研中发现,大中型城市中小学编制不足、人手紧张的问题仍有存在,一些中小学出现了人不够用以及年轻教师任务多、压力大等问题。

对上述现象,刘林建议:

一是根据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发展实际和未来需要,重新核定中小学编制国家标准,地方根据核定后的标准,统筹本地事业单位编制指标,并运用员额制、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满足中小学用人需求,解决大中型城市中小学人手不足问题;

二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中小学教师工作量与岗位任务统筹协调机制,不仅要把住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入口关”,而且教育系统内部也要对布置给中小学的任务、事项再协调再优化,防止叠加效应,布置新任务要站在中小学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成为真正的“娘家人”;

三是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提高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能力,提升智慧教育知识素养,以科技赋能教育,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实行灵活的弹性坐班制,减轻教师负担

为了真正将教师减负落到实处,民进中央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提案建议:

一是健全教师负担管理机制。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增强执行的可操作性,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明确禁止进校园活动的范围,明确学校拒绝非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民进中央建议,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以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进行全面清查,整合网络管理资源,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提升监管层级,由省级教育督导部门牵头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督机构,设立投诉专线、增设投诉网络平台模块,定期对市县党政机关、学校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政策文件的相关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是优化课后服务师资供给机制。支持学校结合工作实际需要调整教师工作时间,根据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差异实行灵活的弹性坐班制;将艺术兴趣活动等课后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由教育行政部门择优委托校外专业机构实施,学校负责总体设计和监督评价,减少教师课后服务的时间成本和教学压力。

建议停止向未成年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长期以来,未成年人网游问题备受外界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也尤为关注这一话题。

李燕表示,一方面,随着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化生活逐步普及,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时期,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给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个方面,近年来,游戏产业的市场规模、市场主体发展整体呈上升走向。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乱象,比如有的网络游戏依然无需实名认证等,一些不良网络游戏公司违规行为也是层出不穷。

最后,也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捍动的决定性作用。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教育,甚至一些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亲子关系的缺位,影响孩子心智的发展和性格养成,从而向虚假的游戏世界寻求心理安慰,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此,她强烈建议国家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将禁止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同样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严厉打击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企业和平台;加大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游戏运营商和平台服务商的监察处罚力度,一旦查到,坚决予以退出。

另外,当前一些网站平台的功能设计不够合理、保护机制不够健全。建议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监管系统,强制成年人用户采用人脸识别登录网络游戏,禁止游戏类产品在网络平台上投放任何形式的宣传广告,强制执行手机、电脑、学习机等终端设备预装家长监控网络管理的软件。

同时,明确禁止售卖对未成年人上网限制的破解软件,由中央网信办和公安机关牵头,开展清理行动。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