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雌·雄”两个字的成语有哪些?汉末三国之乱,为什么感觉人们都喜欢刘备、诸葛亮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含有“雌·雄”两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雌雄未决、决一雌雄、乌之雌雄、一决雌雄、

不雌不雄、雄唱雌和、雄飞雌伏、知雄守雌

雌雄未决 拼音:【cí xióng wèi jué】

释义:比喻胜负未定。

出处:《后汉书·窦融传》:“今豪杰竞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宇,与陇、蜀合从,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陀。“

用法:作谓语、补语;比喻胜负未定。

近义词:不分胜负

决一雌雄 拼音:【jué yī cí xióng】

释义: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

近义词:决一胜负、鹿死谁手

反义词:不分胜负

乌之雌雄 拼音:【wū zhī cí xióng】

释义:雌雄 - ①雌性和雄性:雏鸡的雌雄难以分辨。 ②强弱;胜负:一决雌雄。乌鸦雌雄不易辨认,因比喻不分是非善恶。

出处:《诗经·小雅·正月》:“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孔丛子·抗志》:“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卫之君臣乎。“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黑白不分

反义词:是非分明

一决雌雄 拼音:【yī jué cí xióng】

释义: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近义词:决一死战、背水一战、群雄角逐。

反义词:握手言欢、和平共处、和睦相处。

不雌不雄 拼音:【bú cí bú xióng】

释义:犹不阴不阳。指态度暧昧。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自古明人不做暗事,何不带顶髻儿还好看相,恁般乔打扮回来,不雌不雄,好不羞耻人!“

雄唱雌和 拼音:【xióng chàng cí hé】

释义:比喻相互附和。

出处: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盗连为群,雄唱雌和,首尾一身。“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夫唱妇随、一唱一和

雄飞雌伏 拼音:【xióng fēi cí fú】

释义:雄飞-比喻奋发有为;雌伏-比喻隐藏,不进取。要有雄心壮志,不能无所作为。

出处:《后汉书·赵典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用法:用 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男性

知雄守雌 拼音:【zhī xióng shǒu cí】

释义: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汉末三国之乱,为什么感觉人们都喜欢刘备、诸葛亮一方

首先,这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给人们带来的“错觉”。《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作者的个人立场决定了人物的喜乐,其实让我们感觉更喜欢刘备这一方,是作者有意“导演”的。作者是站在汉室的皇权正统的意义上来“规划”《三国演义》的,而作者正是把刘备一方刻画成维护皇权的“正义之师”,而把曹操、孙权等描绘成“篡位夺权”的“小人”,自然就“激发”了人们对刘备的同情与认可。

然而,历史往往比我们想像得更为复杂。在汉末,朝廷腐败,国已将不成其为国了。国势已衰弱到几近崩溃,各路诸侯群雄并起,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刘备一方当然也不例外。只是看你怎样去“操作”,愚蠢的如袁绍袁术两兄弟,竟然赶着称帝,成为了天下之矢,最后自取灭亡;隐藏的如孙权等,其实内心中非常想早日称帝,但却表现出我只想当臣子;聪明的如曹操、刘备,曹操巧妙地把当时天子接管到自己的地盘,打着天子的旗号扩充势力,如果曹操再聪明一把的话,就此真正把汉献帝当成真正的“主人”的话,他可能将成为一代名臣,而不是被人称为“奸雄”,这样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那样曹操就会成为人们喜欢与崇拜的对象,可惜曹操还没有那样大的襟怀。而刘备比曹操更聪明一点,他也是打着维护皇权的旗号,更是把自己“包装”成“皇叔”,借助恢复汉室的名义扩展自己的力量,这样就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其实,谁不想称帝,谁不想成为中原霸主,只是看你怎样去做而已。

党锢之祸,东汉士大夫和宦官的终极决斗是什么

光武帝刘秀一觉醒来,发现整个士大夫集团都疯了。为啥?因为他们仗着自己是开国功臣,疯狂地在全国各地圈地捞钱。

这还得了?刘秀在位期间,还能压一压这帮人。可等到刘秀、刘庄去世以后,士大夫们可就都沸腾了!为啥?因为皇帝都是小孩儿,这还不好控制吗?

于是乎士大夫当朝主政的现象就这么出现了,皇帝当然不甘心,谁也不愿意做傀儡。于是乎外戚集团被他们拉了出来,老妈的娘家人总该给皇帝出口气吧?

外戚的确占了上风,不过说到底外戚集团也是士大夫的一部分,娘舅也开始欺负起小外甥了。小皇帝没办法啊,又想了个主意,那就是把宦官集团拉出来跟外戚、士大夫集团抗衡。

为啥非要找宦官集团呢?原因很简单,这帮人没有后代,又跟皇帝走得比较近,所以小皇帝最信任这帮人。于是乎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集团就这么打起来了,结果大家轮流执政,倒也乐得安宁,可到了东汉末年,这种体系发生了崩塌,党锢之祸就是这么来的。

一、皇帝没想到,宦官跟士大夫没差。

很多人觉得宦官没有子孙,没有家庭,所以就能一门心思地跟着皇帝后面混,忠心这一块儿没话说,而且还不会捞钱捞权,为啥?因为捞到了钱权又不能传给下一代,何必冒这么大风险呢?

情况很快就超出了东汉皇帝们的控制,因为宦官虽然没有亲生儿子,但是他们可以过继一个儿子过来继承自己的家业。

这么一来除了士大夫、外戚力量开始疯狂捞金以外,这帮宦官们也发了疯似的开始捞钱捞权。咋整呢?扶植谁上来都是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说曹操他们家,曹操的爷爷曹腾就是个著名的大宦官,曹腾自己没儿子,就把曹操的父亲曹嵩过继到了自己这边,继承了老曹家的香火。

自此曹嵩便继承了曹腾的一堆财产,靠着这些钱,曹嵩一路买官高升,直接做到了汉朝三公之一的太尉。花钱能买到副国级身份的官职,可真了不起,曹嵩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买上来的,这也是为啥那么多士大夫瞧不起曹操的重要原因。

二、党锢之祸源于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集团互撕的过程。

大家都有共同的利益点,那就是权力和地盘,这么一来,究竟谁抢得地盘更多,谁的权力更大,这就很重要了!

第一次党锢之祸,士大夫集团双赢。

那人钱财替人消灾,宦官集团在得知大赦天下的时间后,故意作奸犯科,纵容犯罪。结果到了大赦天下以后,士大夫们依旧把这帮犯罪的人给收拾了。

这下好了,宦官集团立刻向汉桓帝举报这帮士大夫不照顾皇帝的面子。汉桓帝二话不说就把这帮对大赦天下视而不见的士大夫们也给收拾了。

士大夫之首的太尉陈蕃自然要跑出来为士大夫们说几句话,结果汉桓帝不仅不听他的,反而更加亲信宦官,又把那帮士大夫再收拾了一顿。下狱被杀的有成瑨、刘质等人,罢官逃亡的有岑晊、张牧等人。甚至还通缉捉拿一大批士大夫。

这下子宦官和士大夫的矛盾算是彻底爆发了,天下读书人都站在士大夫那一边,因此士大夫们落下了一堆贤名,上了通缉名单的,都感到有点小自豪。

陈蕃作为士大夫的领袖,也未能幸免。他的太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