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是谁传入中国的?倒底是青蒿素杀死了疟原虫治好了疟疾,还是青蒿素按中医理论治好了疟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西医是谁传入中国的

西医指的就是现代医学。只从清朝被打开国门,外国的宗教及西方医学就挤进了国门,从那以后一直发展到今天。

倒底是青蒿素杀死了疟原虫治好了疟疾,还是青蒿素按中医理论治好了疟疾

屠呦呦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首次摘得诺贝尔奖,自然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在欢呼声中,有一种声音离奇的响亮,那就是将青蒿素的发现的功劳归为中医。

青蒿素的发现唯一能够和中医扯上关系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东晋葛洪在他整理的《肘后备急方》中的那一句“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这是号称治疗疟疾的方子。

如果真的用这种方子去治疗疟疾,不会收到效果。因为其中的青蒿素含量低的可怜,根本发挥不出药效。稍微想一想即可知道,若是这种方法真的有效,历史上就不会有疟疾在中华大地泛滥了,康熙帝也不会险些丧命疟疾了。康熙帝的疟疾最终还是由传教士献上金鸡纳树皮磨成的粉末才治愈的。

青蒿素是屠呦呦用乙醚提取出来的,之后还测定了其化学结构、分子量,并进行了毒性、药理实验。科学家们早已摸清,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药理作用是对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进行干预,最终使疟原虫瓦解死亡。这些工作永远不可能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完成。青蒿素治疗疟疾与中医理论毫无干系。

如果是按照中医的理论去治疗疟疾,那么能够治疗疟疾的东西简直俯拾皆是,甚至没有治不了的病。只可惜被事实给了响亮的耳光。

《伤寒论》桂枝汤为何被称为“群方之冠”

医圣张仲景编撰的《伤寒论》中,桂枝汤是开宗明义第一方,故《医宗金鉴》谓:“此方仲景群芳之冠”。 这个“冠”,并不单单因为它的位置,而是在于它的应用,范围之广和效用之妙。医圣将它列为首方,是有深远用意的。

桂枝汤为治疗太阳中风的代表方剂,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中药配伍组成,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对应方证主要为风寒伤于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

桂枝汤对营卫失调、阴阳失和的内科杂病疗效很好,清代中医名家陈修园曾说过:“无论伤寒杂病,阴经阳经,凡营卫不和者,得桂枝汤入神” ;桂枝汤对于虚劳杂病也有较好疗效,体虚劳倦、复感外邪、血行不畅,桂枝汤也是首选之方,现代办公一族常常久坐不动、体虚劳倦,又整日处于空调冷风之下、没有节制地吹冷风,往往血行不畅、肌肉关节肩背疼痛,也可以考虑喝点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汤亦可用于妇女妊娠诸证,名医陈修园将桂枝汤列为“妊娠产前第一方”。

桂枝汤应用广泛,但也有它的使用禁忌,如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湿热内盛、毒热内盛、少阴病发热恶寒无汗者都是不适宜应用桂枝汤的,应用时要注意。一般来说,病时应及时咨询医师,勿自行组方应用,以免危害健康。

古代人们如何减少珍贵书籍遭受蠹虫的侵害

中国古代藏书是有悠久的历史的,《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老子)周守藏室之史也。”是古代“藏书”的最早记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兴起,私人藏书就变得很普遍了。

有藏书就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技术保护措施,防止书籍被蠹虫的破坏的方法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纸质书籍的主要害虫是蠹鱼,也就是我们说的蠹虫,也叫衣鱼,是衣鱼科衣鱼属的一种无翅昆虫,俗称叫白鱼、壁鱼、书虫。这种虫子喜欢吃富含淀粉或多糖的食物,以书籍中的浆糊为食。这种蠹虫喜欢生活在温湿处,但是只有在室温摄氏25度到30度的时候,雌虫才产卵,在寒冷或者干燥的环境下,蠹虫是不能繁殖的。

书籍防虫和防潮在很多时候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古代的藏书楼大多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书籍的防潮问题,所以大多会选址在髙敞干燥的地方,地基用岩石铺就,既可以防止地下潮气侵袭也有利于通风干燥。浙江宁波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的地基掘地四尺,内铺木炭石灰,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水层,有效地阻止了地下潮气的上泛蔓延。

古代每年一次的曝书也是重要的防潮措施之一,尤其是在南方。当夏天空气高温高湿的天气时,纸品容易返潮引起霉变和虫蚀,必须通过阳光暴晒的方式来防潮防虫。古代一年一度的曝书是藏书保护的重要措施,更是藏书楼的重要工作内容,后来也就演变成了读书人文化沙龙式的集会。东汉的崔寔编著的《四民月令辑释》中记载:“七月七日,可合蓝丸,乃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以此看来,七月七日晒衣物书籍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民俗了。司马光也曾经明确地告诫子孙保护书籍的方法说:“吾每岁于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朗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曝其脑。”所谓“书脑”就是书背处。

古人在对于藏书楼温度的控制也是做了设计的,比如把藏书楼建造在树荫浓郁的地方,并在屋顶的的木板上涂上厚厚的泥浆,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从而使藏书楼的温度尽量控制在25度以下,让蠹虫无法生存和繁殖,自行灭绝。

除了利用这些措施防虫之外,古人也用中草药防杀蠹虫。《周礼注疏》中记载:“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东汉的崔寔编著的《四民月令辑释》中记载:“七月七日,可合蓝丸,乃蜀漆丸”等都是中草药杀蠹虫的记载。实际上,可以防杀蠹虫的草药有很多种,古人一般是以莽草、天南星等有毒性的草药熏杀,或者直接将毒花毒草毒石粉等磨成粉夹在书页中。《周礼集说》中记载:“蠹物穿食人器物者,虫鱼亦是也……莽草,药物杀虫者,以熏之则死。”《说郛》记载:“陇州有鱼石子,置书籍中能辟蠹。”

另外,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气味的香料也是保护书籍不受虫蛀的良方,《本草纲目》中记载:“樟脑出韶州、漳州,状似龙脑,色白如雪,樟树脂膏也。”因樟脑有特殊的刺鼻的气味,所以樟脑也就具有了防虫、防腐、除臭的功能,是保护书籍衣物的上品。

古人怎么治疟疾

古代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就是疟疾,古人是怎么来治疟疾的呢?

先说药物治疗法。治疟疾的药名有叫“瘴药”的,也有叫“截疟散”的,叫法不一,由各种中草药组成,主要包括柴胡、常山、甘草、乌梅肉等,此外也会在药中加入一些猴骨、驴粪、猪粪之类的东西。此外还有用青蒿治疟疾的,此法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用两升水将青蒿捣成汁后直接一饮而尽就好了。

除了口服,还有“艾灸法”,此法在唐朝较为盛行。医生将艾草点燃之后在病人的经络处烫烤,以此逼出体内的邪气。艾灸法的作用实际上不大,还会烫伤皮肤,流脓发炎甚至引起感染。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十方》中还记载了“治虐符”和“禳虐法”这两种奇特的治疟疾方法。

“治疟符”顾名思义就是一张符。古人认为疟疾是由于疟鬼作怪,因此要向护家的灶君祷告,让他来赶走疟鬼。这张符由医生写成,符上先写某某人患了疟疾,再写这是疟鬼不尊敬灶君的表现,希望灶君知道之后能把疟鬼给赶走。符写好之后先压在灶君的头上,待病人犯病的时候就手持符在灶君面前读,读了之后再跪拜一遍,如此反复三次之后再将符放回到灶君头上。这种方法其实并没有多大作用,最多能安慰一下患者,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至于“禳病法”,则是让病人在怀中抱一只毛羽鲜艳的大公鸡,并且要不时的掐一掐公鸡让公鸡不停地叫唤。选择公鸡大概是因为古人普遍相信公鸡具有辟邪的作用,病人怀抱公鸡就可以将体内的邪气给赶走。然而事实是病人不仅病没有好,还被公鸡抓出或者啄出血痕徒增痛苦。

这些治疗疟疾的方法中最靠谱就是药物治疗法了,“艾灸法”和“禳病法”没有什么效果还有副作用,古代的疟疾患者也很难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