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曹操观了哪儿的海,写下了《观沧海》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曹操观了哪儿的海,写下了《观沧海》

三个观点:

一是要明白曹操观了哪里的海,要清楚曹操北征的目的。

曹操为了解决北边袁氏兄弟和乌桓的困扰。摆脱前后北裹挟的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二是胜利班师时的经过地,

过去很多人以为这是曹操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记载有出入,可信度低。而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中,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这是不可职否的。那么归来时,曹操经过现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北的碣石山。因为昌黎县北的碣石山是渤海一带较高的山。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了渤海。

三是从曹操这首诗词中解读。

曹操写的这首《观沧海》诗非常霸气,一个人立在碣石山边,东望大海的莫测变幻,写出了他的英雄气概。在曹操的心里当中,碣石、大海、以及天地之间的一人,凛然有凌人之气扑面而来。所以开句就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也就是第二点所说的登上了河北秦皇岛市昌黎县北的碣石山。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波澜壮阔的《观沧海》的诗。

这是笔者的观点,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里的碣石,在什么地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这首《观沧海》写的气势雄伟、气象磅礴、苍凉悲壮、波澜壮阔。体现了曹操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与抱负。

公元207年,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领兵东征乌桓凯旋,由辽西走廊返回,途经碣石。当时路过渤海边,波澜壮阔的大海景象让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又有感当时北方战乱平息,后方已经安全,只有南方一隅尚未平定,料想天下大势将定,所以踌躇满志,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观沧海》。

“东临碣石”里的碣石名叫碣石山,位于现在河北省昌黎县城北。碣石山连绵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险峻峭的峰峦,其主峰仙台顶突起于屏峰障岭正中,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碣似柱,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因此名叫“碣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主席的一首《浪淘沙、北戴河》也说明了碣石山就在河北境内。

碣石山,古有魏武挥鞭,今有人民换天,历史的长河里注定渊源流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是在什么时候,具体地点在哪里写下的这首诗词

谢邀。

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其‘’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又是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观沧海》一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共四章)中的第一章。

录诗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为了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北方,亲率大军赴辽西远征乌桓,回途中所作。

曹操夏五月出兵,七月出卢龙塞(今喜峰口) 经白檀(今河北省宽城县)、平冈(今河北省平泉县〕,直扑乌桓首领蹋顿的大本营,一举消灭了乌桓的主力,这时已经九月了。而后从柳城回军,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登高望远,面临波涛汹涌之渤海,顿时思绪万千,有感而发所作。

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用质朴的形式,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读其诗如见其人。

这首诗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是诗歌中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

具体写作地点是:

一说是,《汉书-地理志》所载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西南之大碣石山(汉末还在陆上,六朝时代已经沉陷到海面以下)。

另一说是,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西北的碣石山(今距海已稍远,汉末时情况可能不同)。

以上两种说法均出自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注解。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