岌岌可危by夏小正笔趣阁(有些专家表示“清明祭祀应改掉烧纸钱等陋习”,对此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些专家表示“清明祭祀应改掉烧纸钱等陋习”,对此你怎么看

这些年的专家不是公开挑战常识,就是无意间暴露智商。

我先举几个暴露智商的事,再来说清明该不该烧纸这件事。

第一、中国今天拿得出手的技术,航天、导弹算一个吧,IT产品、手机算一个吧,高铁也算一个吧。高铁可以说是展现大国实力的又一重器。可以向外推广,也使得出远门时多了一个选择。

问题是人口趋势、人口政策与高铁发展极不匹配。美国就玩不了高铁,为什么呢?难道是美国没钱建不起,难道是美国独立发展造不出来?都不是,而是人口数量决定了建设起来后无法运营。人口总量不够,民用航空、公路又非常发达,所以没法玩。

我们今天这么大规模发展高铁,发展城市地铁,然而人口老龄化趋势,新出生人口趋势都预示着未来高铁的运营岌岌可危。作为专家,这是应该通盘考虑的国家战略。人口掉了,你就不能这么过度的建设高铁,甚至地铁都需要考虑其规模。有专家考虑这个国家战略吗?没有吧,他们只能看三米远。

第二、各地都限制电动车,甚至出台了一个严重与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相违背的国标。

这个政策一出来就面临尴尬,因为不适应啊。中国的电动车可不仅仅是用于代步,我们网购、外卖那么发达,都是需要大续航的电动车发挥毛细血管功能。用汽车送快递、送外卖可能吗?城市里很多零散运输都是依靠电动完成的。老百姓买个物件有大量也是用电动车运回,都拿上公交车、地铁试试。如果都用汽车,那将给城市拥堵带来多大的麻烦?

这些所谓专家可能想的是城市的光鲜,想的是私家车的购买量,完全对国家经济类型、特点,对城市的问题不做研究,就搞出排挤、歧视电动车的思路、政策。燃油汽车必然属于西方,电动、电子时代必然属于东方。很多所谓专家是用过去的经验指导我们的未来。所以才有搞城市化这样的脑残思路。移动互联网、高铁都是逆城市化的,你可以在祖国的多数角落与外界相连互通,未来私人飞行器发展起来,那更加会加速逆城市化趋势。发展那么多超大型城市干什么呢?所以不是我看不起这些专家,实在是这一届专家太低端。

清明祭祀烧纸这事不能简单化看待,传统文化已经岌岌可危了。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那样丢失的是国家的软实力。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出世》为何能火?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在审美上已经走到大脑观念与内心感受不相匹配的时代了。以音乐为例,《歌手》里结石姐唱得好都公认,但就是唱过之后就过了没有共鸣。嘻哈热闹归热闹、流行归流行,就是至今没有一首唱红的。西洋音乐只有那种大金曲会红,比如迈克尔杰克逊、玛利亚凯利唱的那些。其余真的很少有能产生共鸣火了的。众多歌手里洋腔洋调的有几个火了的?往往红了的都是接地气的,要么《悟空》这种传统音乐类型改编的,要么就是歌词为王的新中式,比如毛不易的歌曲。谭维维的歌曲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不就是摇滚、流行加藏式唱腔吗?可见我们能共鸣的是自己传统的这些东西稍作改良就行。

现在随便建一点仿古建筑就能当景区、当热门步行街,这是为何呢?这些还不是我们活着的这些人从小接触的。看到仿古建筑就天然有亲近感,这说明我们骨子里就是能共鸣的。欧洲街道也算古建筑,不是不好,而是有点重口味,不适合我们。未来可以肯定,传统元素、传统审美一定会成为一个热门趋势,包括古风舞蹈也会碾压那些已经看到就想吐的拉丁舞。我们不能再忽视传统文化了,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括服饰,各民族的传统服饰都可以挖掘出最时尚的东西。没有一个国家在传统服饰上有我们这么丰富多彩。

烧纸这事并不是自古就有,祭祀先人烧纸肯定只能是纸发明之后的事了?不是不可以废弃,而是不能这么只搞破坏不搞建设。这需要发现、挖掘、发明可替代的亲人祭祀方法。需要从古文化研究的角度给出答案。不是说想当然的去拿西方方法替代就行。所以这是需要规划考虑的,在祭祀场所上也需要列入城市规划,比如社区建立祭祀角、祭祀阁,除了清明其实还有丧葬、中元节等等需要这样的专用场所。给出合理的措施建设、可替代的方法慢慢来规范。包括春节的鞭炮也需要找到可替代的、符合古传统文化的内容来替代,传统节日需要的是往里填充内容,而不是盲目的废黜。

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赵光义所杀

赵光义没有杀大哥赵匡胤,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

赵光义为什么不可能杀自己大哥?

答案很简单,没必要。

赵光义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是宋朝合法的法定继承人,他没事杀自己老哥干嘛?

首先,赵匡胤确实是立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的。

五代+宋这六个中原王朝,91年里没有明确立过皇太子/皇太弟,法定继承人的标志是:亲王+开封尹。当然有这个标志不见得最后能当上皇上,但是没这个标志职务绝对不是法定继承人。(柴荣也没被封太子,他也是亲王+开封尹,难道他自己宰了郭威当的皇帝?)

而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时正好是以亲王身份担任首都开封的市长,因此在名分上赵光义确实就是赵匡胤选定的继承人。

其次,赵匡胤的亲儿子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已经25岁,如果赵匡胤想立自己儿子当继承人,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废掉赵光义,正如赵光义后来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废掉自己亲弟弟赵廷美一样。

但是事实是赵德昭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没有被自己父亲封王,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赵匡胤并不准备让他亲儿子接班。

其次,在五代乱世,继承人的挑选是在亲族里按照能力挑选,而非血脉挑选。

五代十国是中国最著名的乱世,所谓皇帝,兵强马壮者为之。

如晚唐著名军阀沙陀人李克用深知“强兵难驭”(强悍的军队难以统帅),所以他让他儿子,后来的唐庄宗李存勖从小就接受正规军事训练,从小就和沙陀骑兵待在一块。(民国时期很多军阀其实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张学良就被他爹逼着上军校了,其实按照张学良兴趣,出国留学或者读清华北大燕京大学才最适合他)

而朱温因为违反了这一规律,想传位给财政人才+自己喜欢情人的丈夫+自己的养子朱友文为皇帝,结果被自己亲子带兵谋反,朱温被自己亲儿子给杀死了。

正因为看到在乱世想与和平年代一样搞父死子继危险系数太高,如果自己儿子未成年,或者自己儿子不成器的情况,那么五代时期很多帝/王宁愿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或者成年子侄,至少这样还能保证家族的兴盛,毕竟在五代十国那种乱世,一旦发生政权更迭,前朝皇族基本上都是会被斩尽杀绝的。

虽然传位给兄弟/子侄意味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不能留给儿子,但是至少能保证儿子一世富贵,也算是这些枭雄们一片爱子之心。

而且兄终弟及也不是从五代才开始,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很多时候各个独立/半独立节度使的继承模式都是兄终弟及——叔死侄继这么往返循环。也就是说节度使死前把位置交给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弟弟要死的时候又把位置传给自己哥哥的儿子。如果近亲里没有特别靠谱的人选,甚至会传给自己的养子或者远房子侄。

延续到五代,朱温/郭威其实都是这么干的,郭威虽然自己儿子死了,但是还是有有血缘关系的侄子,但是他选择把皇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和他更亲近的内侄柴荣。当然柴荣其实和后梁倒霉鬼朱友文一样,他其实也是郭威的养子,严格来说我们应该称他为周世宗郭荣。

我们来看五代时期究竟有多少帝/王把皇位传给兄弟或者子侄——

第一个就是大汉奸石敬瑭(其实人家是沙陀人),他在选择继承人上就没有选择自己年幼的亲儿子石重睿,而是选择了从小就跟着他,长在军营,并且在灭唐(后唐)战争中多次亲自上阵的石重贵(继位时28岁)。

第二个就是杨吴,杨行密死后亲子杨渥继位,杨渥死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