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板“灵魂三问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报记者 吴清

编者按/ 人类信息的获取80%来自视觉。万物互联的时代,万事万物都有屏幕和界面,从手机到电脑,从车载显示等各种终端到元宇宙入口的VR眼镜。而这些界面背后就是面板(半导体显示)。面板和芯片半导体一样,是各类电子产品必需的基础元器件,也是以往被卡脖子的重要产品,“缺芯少屏”曾成为中国产业界尴尬又无奈的现实缩影。

1993年,北京电子管厂在连亏多年后进行股份制改革,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BOE)创立,开启了中国面板产业栉风沐雨、波澜壮阔的成长历程。30年后的今天,中国面板产能已占据全球一半的份额,也涌现出了京东方、TCL华星光电、维信诺、深天马等组成的中国面板“梯度军团”,在全球市场纵横捭阖。

这30年间,全球面板产业也经历了90年代日本称霸、中国台湾面板“五虎”兴起、韩国和中国大陆面板产业崛起的变迁,中间经历了诸多的博弈、斗争、妥协,还有各种不解和质疑,以及种种委屈及抗争。

在“30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重新思考面板行业“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的灵魂三问,回望、展望正当时。本期商业案例,《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企业和业内人士,共同把脉中国及全球面板产业。

1.缘起

为什么要做面板?

以前我们总说“缺芯少屏”,如今“缺芯”隐痛仍存,“少屏”却已彻底成为过去。这是因为30年来中国崛起了一批优秀的面板企业。我们知道,面板行业是一个极度烧钱和内卷的行业,一条产线就需要数十上百亿元的投资,而且投错路线或没及时持续投资,就可能出局,巨额投资就打水漂了。那为何还要发展面板产业呢?

2001年至2006年,韩国的三星、LG与中国台湾的友达、中华映管等六家企业,召开了53次“晶体会议”,主要目的就是控制面板价格和供货量,当时面板的成本一度占据液晶电视总成本的八成。

这也让处于下游的中国家电企业叫苦不迭。不过当时面板的技术和产线都掌握在韩国、日本企业手中,中国企业只能吃哑巴亏。此前,中国每年进口面板的总值高达数千亿元,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和铁矿石。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进口液晶显示面板19.5亿个,价值407.5亿美元。

更为现实的考虑是,国内自主掌控面板产业,可以让面板下游的消费电子产业成本降低、竞争力提升。面板行业给国内多个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没有中国面板产业的崛起,我们的手机、电视、电脑可能要比现在贵一倍。

关于为何要走自主自研的路,是因为有惨痛的教训。

1998年,为突破被卡脖子的局面,上广电花了100亿元与日本NEC合资,引进五代生产线。不过从技术到管理都是日本人说了算。2009年,NEC突然撤资,当年上广电就宣告破产,上百亿元的投资和无数人的努力换了一地鸡毛和无尽唏嘘。

2003年,京东方和中国面板产业迎来一次发展良机,从韩国现代手里收购了LCD资产。不过强周期性的面板产业,马上就给京东方来了一个下马威,2005年在北京亦庄自主上马新产线时,面板产业产能过剩加剧,产品价格掉头直下,京东方当时主打的17英寸屏幕价格,从产线建设时的300美元/片直接腰斩至150美元/片。当年,京东方就亏损了16亿元,这也是其成立10年来的首度亏损。2006年,京东方再度亏损17亿元。

展开全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又赶上面板下行周期,台湾面板企业集体遭遇寒流。彼时大陆正在推行家电下乡政策,相关部门专门组织大陆彩电企业赴台采购面板,由时任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白为民带队,意向金额高达44亿美元。不过面对大陆释放的善意,遭遇的却是境外企业的联手涨价,5个月内,面板价格大涨三成,直接导致大陆彩电行业陷入不良周期。

这样的结果以及此后数年面板产业的被动局面,让决策层更深刻认识到自主掌控面板产业的重要性。从2010年起,中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面板产业的扶持政策。不过这些扶持政策可能依然低估了面板产业烧钱的现实和自主掌控面板产业链的艰难。

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为了引来京东方的面板产线投资,某市政府曾迟发了公务员工资,搁置了地铁建设。彼时,一条面板6代线的投资就高达175亿元,而归属该市的财政收入也只有161亿元。不过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回报是超预期的丰厚。京东方后来又在该市建设了8.5代和10.5代线,并吸引了一系列上下游供应链落地,让该市成为面板和光电产业的中心。

2017年,中国面板产能后来居上,跃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面板产业销售额在全球市场占比高达41.5%,出货面积更是占全球的六成以上。

京东方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2021年,京东方累计自主专利申请超7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PCT专利申请量全球第7。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等五大主流产品销量市占率继续稳居全球第一。

谈及面板产业的价值和贡献,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曾有过一段经典论述,“如果没有像京东方这样的企业,华为、联想、小米、魅族们得给牢牢掌握面板行业话语权的三星、LG、夏普这些日韩企业多贡献多少营收?想象一下,我们的战斗机、航空母舰上,所有的显示屏幕、仪表面板都只能用别国生产的显示器件,老百姓会觉得这个国家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国土安全吗?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这块屏仍将会是各种信息流的必经入口,难道还要将我们的大市场拱手相让吗?”

2.变局

产业变迁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90年代初,日本独霸全球面板产业,1994年,日本面板产能占全球的94%。而后中国台湾、韩国、中国大陆面板产业相继崛起。没有谁愿意将手里的份额和优势拱手相让,产业在各国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又为何会形成如今的全球格局?

1997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投资动能下降,韩国看到了面板产业背后的机会,开始投入巨资狠砸面板产业,越亏越投,迅速抢占了日本大半的市场份额。

与陷入困顿、更注重短期财务数字的日本面板企业相比,三星、LG等韩国大企业集团具有诸多优势:显示面板只是其一个核心环节,家大业大的三星、LG等资金雄厚,更能承受短期内的亏损;同时,这些韩国大企业财团与政府关系更密切,也更能获得来自政府资金等方面的长期支持。

1999 年对于韩国面板产业来说是重要年份,这一年三星以18.8%的份额位居全球平板显示器市场榜首;LG份额达16.2%,位列第二。正是政策支持下的逆势扩张成为韩国面板产业逆袭的关键一招。

实际上,台湾的面板产业也是在日本的技术转移还有本土政策扶持下才发展起来的。日本与台企签订大量技术转让合同,有意扶持一批台企,对抗来势汹汹的韩国面板巨头的生力军。台湾也借此提出“两兆双星”的口号和政策,由此催生了台湾面板产业“五虎”:友达光电、奇美电子、广辉电子、中华映管和瀚宇彩晶。2003~2009 年,台湾的面板产业投资金额超过1万亿元新台币,液晶面板出货量一度占据了全球40%以上的份额,形成与韩国、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后,各国面板产业你来我往、相互厮杀。一番极致内卷后,日本面板巨头且战且退,NEC、索尼、三菱等先后退出,夏普则被富士康收归麾下,只剩下JDI在苦苦支撑;中国台湾“五虎”如今也只剩下友达光电、奇美电子;韩国则宣布退出LCD领域,主攻OLED面板;中国大陆除了京东方外,如今崛起了TCL华星、维信诺、惠科等一批面板企业,占据了全球面板产业的半壁江山。

谈及这些年中国面板产业崛起的原因,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对记者表示,我国面板产业从“缺芯少屏”走向全球领先,在于我们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

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副总范博毓则告诉记者,显示面板的发展经历了完整的产品发展周期,从不成熟期到成熟期,以及多种技术路线竞争,最后形成规模经济,追求产出效率化与成本最佳化,中国面板厂也就伴随着这样的产业发展,扩大规模和提升技术水平与良率,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但面板产业永远不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快攻、决战就能决胜的,面板LCD、OLED、MLED等多技术路线以及不断升级的产线特征,注定面板产业是一场持续升级的持久战,一时的疏忽和押宝出错,都可能葬送多年积累的优势。

90年代,日本LCD产能主要集中在1、2代线,金融危机期间,韩国逆势扩张猛砸3代线,日本则因为经济衰退有心无力,迅速被韩国赶超。实际上,从90年代初的1代线起步,现在LCD的产线已经升级到了10.5代线。

如今,面板特别是LCD面板的竞争逻辑可以简化为:顶住亏损压力投巨资建高世代产线,产线建成投产后,就是拼良率和成本。前者很好理解,如果友商的产线良率是80%,就是100个产成品中有80个是好的,而你的良率只有20%,那你就只能有被别人吊打的份;后者更好理解,同样一件价格100元的成品,你的生产成本是50元,而对方的成本是60元,那你就会在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产线良率和成本竞争优势,除了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和经验积累外,主要来自于比对手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这需要疯狂砸钱建设更多高世代产线,占据更高市场份额,同时在面板周期性低谷时期,顶住亏损压力逆周期扩张,去兼并对手扩大市场占有率。假如市场需要10万件产品,你占据着5成的市场份额,拿到5万件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