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的一镜到底是怎么拍的?Ubuntu Touch在开源手机PinePhone上可以运行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1917》的一镜到底是怎么拍的

有人欢喜有人失意。 马丁老爷子全程陪跑,而此前在奥斯卡前哨一路披荆斩棘,被看好的大热门《1917》则与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失之交臂。 当然,亚洲电影能被欧美主流电影话语体系认可确实不易,《寄生虫》也在类型化、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故事价值观上都做到了极致。但今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如《1917》《爱尔兰人》等确实同为顶级作品,我们今天要说的便是《1917》。

  在今年入围影片中,《1917》是一部较为特殊的影片,以长镜头创作战争题材,尤其是聚焦一战,这在过往战争片中是极为罕见的。此外,不管是以小人物视角传达出的反战主旨,还是技术实验下对沉浸式视听的新探索,这部被誉为21世纪最美的战争片,自然有着它独特的迷人之处。

  小人物视角下的反战主题 《1917》的故事其实很简单。1917年一战期间,德军从战场撤退到兴登堡防线后,长期与德军僵持的前线英军准备进攻兴登堡防线,消灭对手,但他们并不知这是德军的陷阱。关键时刻,两名士兵被派往生死前线传达“停止进攻”的命令,他们要越过敌人锋线和战壕拯救1600名战士的生命,时间只有8个小时。

  这个故事是导演萨姆·门德斯以经历过一战的祖父讲述的故事为灵感创作的,不过并非来源于他祖父的亲身经历。和《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一样,《1917》选择了以战争中的小人物切入,以两位16岁的少年将观众代入战争。 相比于《血战钢锯岭》中主角的圣人光环(虽然改编自真实故事),《1917》中的士兵或许更真实。两位少年沿途遇到的士兵,他们只能靠烟、酒及恶搞笑话、吐槽德国人来打发时间,似乎只有这种疲态能让他们忘记战争的创伤,而另一些即将面临战役的士兵,聚集在林间听着归乡的民谣,眼神里却尽是迷惘、悲伤、无望。

  影片中,主人公之一斯科菲尔德前半程显然带着对任务的抗拒和抱怨,质疑同伴布雷克为什么要挑上自己,厌战的他,对于荣誉的态度也很是冷漠,可以直接把勋章换酒喝。直到布雷克牺牲,那份拯救同胞的信念才让斯科菲尔德一往无前,顶着枪林弹雨前行、与敌人肉搏、以超强的意念去传达命令。

  但这并不影响影片对一战荒诞性的控诉。两位少年以命相博最终完成了任务,但正如接受命令的麦肯锡上校所言:“他们今天派士兵来让我们停止攻势,很快又会再派一两个来告诉我们黎明发起冲锋,这场战争唯一的结束方式,就是最后一个人死掉。”

  据悉,《1917》中还有一个被删掉的场景:将军在向两名士兵派发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便开始铺上桌布享用下午茶。 《1917》中,战争的残酷一览无余。无人区的死亡沼泽里遍布已经腐烂的尸体,落英缤纷的河流里同样人尸漂浮;原本世外桃源般的小镇被炸成了断壁残垣,火光将黎明前照耀得亮如白昼,恐怖气息蔓延;仍未断奶的婴儿只能被藏在五斗柜的抽屉里;对敌军怀有仁慈之心的士兵,转瞬却被反杀……

  但《1917》同样也在呼唤柔情。因为哥哥在前线性命攸关,布雷克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多了一丝超越稚气性格的英勇;斯科菲尔德将自己的食物和牛奶全部留给了饥饿的法国女人和她的婴儿;在性命结束的最后一刻,布雷克将家人的照片死死捂在胸口前;完成任务和队友的嘱托后,斯科菲尔德倚树休憩,阳光撒在他的脸上,也照亮了相片背后的一行字:“come back to us”。

  技术实验的得与失当然,资深影迷对好莱坞的战争片都如数家珍,此次《1917》与《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虽是同样的小人物视角,但其以“一镜到底”的独特视听圈粉了一众影迷。可以说,《1917》称得上是一部技术流影片,有过多年话剧导演经历的萨姆·门德斯努力将话剧上一气呵成的经验投入到了这部影片中。 相比于蒙太奇,长镜头这种表现手法的优势便在于它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是实际的时空,所表现的事态进展也是连续的,而创作者主观干预的减少,也让故事更具真实性。但长镜头往往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和代价,此次《1917》拍摄时,不仅是置景上超远距离的战壕搭建和与演员同步的镜头调度极具难度,而且因必须顺时序拍摄,一旦天气发生变化,剧组只能停工先进行彩排。

  其实,和《鸟人》是由10多个长镜头无缝衔接而成一样,《1917》也是伪一镜到底,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影片中有多处剪辑痕迹,只是“伪装”的很巧妙。相比于不少长镜头是为炫技所用,《1917》的一镜到底是为服务故事存在的,因为导演想呈现的是让摄影机跟着两位主角步伐前行,带来“创造现实”的沉浸式体验。

  观众观看《1917》时,就像是在观战一场通关游戏,和主角同一视角去体验他们任务途中的“关卡”。因为长镜头的非跳跃性叙事,等量已知信息让观众和主角一样不具备“上帝视角”,所以情绪上便会和主角绑在一起,跟随他们体验纯粹的迷惘、恐惧、绝望、解脱,这种强代入感和未知性,以及时间流逝的真实性,也是影片虽故事简单,但紧张感从未消退的主因。 但是,一镜到底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1917》。顺时序拍摄决定了影片中的大多数角色都不会重复出现,如开局的将军、废墟中如圣母般的女人、最终接受命令的上校等,他们本身都存在很大的挖掘空间,但最终却都成了NPC角色,不够有血有肉。此外,为了时空的连贯性,导演不得不将一些镜头消耗在路上,这稍微有点“资源浪费”。

  此外,《1917》的故事设定本身也存在很大限制。“必须在八小时内完成使命”注定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影片更有角色塑造空间和叙事张力,不会出现显而易见的高潮。因此,打破常规场面调度下,一镜到底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这些缺点。 因为技术难度,一镜到底的影片在全球范围内数量并不多,因此观众对常见的蒙太奇拍摄手法更为亲切,而一镜到底多数时间都伴随着争议,《鸟人》和《1917》皆是如此。不过,《1917》这种“虚拟现实”下的后现代影像,这种更接近“电子游戏”的介质,其实也是对传统战争片宏大叙事的解构,导演希望能通过这种新形式让更多年轻人来观看历史片。

Ubuntu Touch在开源手机PinePhone上可以运行吗

UBports首席开发人员Marius Gripsgard今天在推特上分享了一段视频和一组图片,成功将Ubuntu Touch移动系统移植到PINE64的PinePhone手机上,可谓是该项目的又一次突破性举动。

当所有人都在等待UBports发布适用于Purism的Librem 5 Linux手机的Ubuntu Touch操作系统(上周刚刚向支持者发布)时,Marius Gripsgard和他精明的开发人员设法将Ubuntu Touch移动操作系统移植到PINE64的PinePhone上。

正如你在下方视频和照片中所看到的,Ubuntu Touch系统在PinePhone上运行非常流畅。inePhone是PINE64公司开发的开源Linux智能手机,该公司以开发PINE64单板计算机(SBC)和Pinebook计算机而闻名。

PinePhone配备了一些不错的硬件,包括5.95英寸LCD(具有1440x720分辨率和18:9的宽高比),具有Mali 400 MP2 GPU的Allwinner A64四核芯片,2GB LPDDR3 RAM,16GB eMMC闪存,USB-C端口,可启动的Micro SD,Wi-Fi 802.11 / b / g / n,蓝牙4.0 A2DP和GPS(GPS-A和GLONASS)。

虽然PinePhone比Librem 5提前获得Ubuntu Touch系统,但是这款手机并未在PINE64商城上线。那些对PinePhone感兴趣的人现在可以149.99美元的价格预订,但请记住,它们目前仅适用于Linux开发人员。

视频加载中...

机电专业可以考,哪些工程方面的证书啊

机电专业可以考 CAD工程师证考试大纲内容一深入了解人机交互界面考试内容:  图形的备份、修复或恢复,熟悉如何检索由AutoSave功能创建的文件,工具选项板增强功能(创建样例工具、命令工具,组织工具选项板,设计中心与工具选项板),工具栏和选项板锁定,面板、控制台的操作与自定义,自定义工具选项板中的命令工具,工具栏中建立和命令工具,个性化工作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