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打下巴蜀给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本钱,却为何是鲜为人知的名将?放弃重型部队轻兵前行,司马错为何选择轻兵下巴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司马错打下巴蜀给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本钱,却为何是鲜为人知的名将

你都说司马错是名将了,有名才叫名将,是吧。

司马错的伟大功绩便是伐蜀。

公元前316年,蜀国与巴国爆发战争,巴国派人前往秦国求援。

要不要救援巴国呢?

此时秦相张仪正推出征韩方案,当然不愿意临时变更计划,故而坚持己见:“应该先征韩。”司马错则认为:“应该先伐蜀。”

征韩还是伐蜀,秦惠王犹豫不决,只得举行公卿会议讨论。张仪与司马错在会上展开唇枪舌剑的较量。

张仪先发言,他滔滔不绝地大谈征韩方略,认为征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消灭韩国,就可乘机夺取二周,抢夺政治至高点。

司马错反驳说:

“不是这样的。王者的事业,必须有三个坚实的基础:第一,要使国家富裕,必须要扩大国土面积; 第二,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百姓富有; 第三,要称王就得广施恩惠。这三点做到了,王者的事业就具备条件了。

现在秦国土地还不够大,百姓还不够富有,当务之急是要先解决这两件事。蜀国是西部偏远的国家,又是戎狄之长,国内面临危机,秦国如果能乘势发动进攻,就如同狼对羊群发动突袭一样,必定手到擒来。夺取蜀国的土地以扩大秦国的地盘,夺取蜀国的财富来充实秦国百姓的腰包,改善军队的装备。蜀国实力不强,我们不必付出重大伤亡,就可以令他们举国投降。救援巴国,师出有名,灭掉蜀国,天下人也不会说我们残暴;捞足了好处,天下人也不会说我们贪婪;真是一举多得、名利双收。”

司马错的看法是,秦国攻打韩国,必定会引来其他诸侯的围攻,未必能收到预料的战果。攻打蜀国,师出有名,中原诸侯也不会为一个蛮夷之邦而出手相救,可坐收全功。

对比两套方案,征韩显然急功近利,伐蜀则志在长远。

秦惠王拍板决定:伐蜀!

指挥伐蜀之役的秦国将领,包括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

伐蜀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克服地形的障碍。秦军入蜀所行的通道便是石牛道,又称为金牛道,是蜀与秦的交通要道。只要蜀王在沿途要隘险关布下重兵,秦军想顺利挺进就不是容易的事了。蜀王只想着灭巴国,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仪与司马错已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崇山峻岭了。

当秦军入蜀的消息被证实后,蜀王面如土灰。他赶紧把军队从巴国调回,屯兵于萌葭,抗拒秦师。司马错发动强攻,秦军武器精锐,训练有素,蜀军哪是对手,一战大败。狼狈而逃的蜀王运气着实欠佳,逃到武阳,被秦军骑兵逮个正着,几刀捅过去,便倒在血泊之中。

蜀国太傅、宰相、太子等人率残兵败将退守逢乡。眼看不是秦军对手,连国王都死于非命,他们还能怎么办呢?只能向张仪、司马错投降。

灭蜀之战是打着救援巴国的名义,蜀国灭了,巴国又如何呢?

俗话说:唇亡则齿寒。巴国与蜀国本是唇齿相依的两国,秦国灭了蜀,又怎么会独存一个巴国呢?秦军继续深入,以雷霆万钧之势攻破巴国。巴王灰头土脸地成了俘虏,秦国并没杀他,给他封了个“君长”的虚衔。

早在征蜀之前,秦将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曾向秦惠王进言:“从蜀国有水路通往楚国,加上巴国劲卒的配合,可以乘大船沿江而下,直取楚国,则楚地可得。得到蜀国后就可以得到楚国,楚国一旦灭亡,就可以吞并天下了。”

这个战略非常明确,楚国将成为秦国的下一个鲸吞蚕食的对象。

伐蜀战役结束后,司马错以巴、蜀两地的士兵为主力,纠集十万大军,造大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沿着涪水飘流而下,向东进攻楚国。这次作战大获全胜,秦军攻城略地,秦惠王把这块新得来的土地并入秦国。

如果说商鞅变法让秦国获得内在优势,那么吞并巴蜀则让秦国获得外在优势。秦国占据辽阔的西部,控制“天府之国”的粮仓,在陆地则有高山峻岭为天然屏障,既能阻挡东方诸国的进攻,又能凭借居高临下的优越地理条件,不断向东方发动鲸吞蚕食。

从水路上看,中国河流都是由西而东,秦国稳居上游,沿着水路正可顺流而下,对下游的东方诸国又取得另一个地理优势。占据巴蜀后,秦国获得了侧击楚国的机会,从此楚国再也不可能高枕无忧。这样,秦国在地势上进可攻,退可守,据西河、殽山之险,控长江上游,居高临下,雄视东方,隐隐有窥视天下之势矣。

放弃重型部队轻兵前行,司马错为何选择轻兵下巴蜀

兵贵神速,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将领之一的司马错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闪击巴蜀也就在情理之中啦。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蜀道之南,天下皆知。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单单天下各国认为秦国远征巴蜀不会成功,就连巴蜀本身也忙于内斗,就没把秦军入侵太当回事。这时司马错放弃淄重,轻兵疾行,反而是正确的战略。当秦军出现在巴蜀时,巴蜀毫无防备。虽然秦军人数少,却打了个缩手不及,一战而定巴蜀,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当时秦国对于是否利用巴蜀纷争的机会远征巴蜀也有两派意见。一方认为远征巴蜀能安定秦国后方,利在千秋。另一方则认为,秦国与楚国的局势越发紧张,如果此时大军远征巴蜀,楚国趁秦国空虚入侵,则秦国无法抵挡。所以当秦国决定远征巴蜀后,最期盼的就是司马错早日得胜归来。后面的局势发展也确实如此,楚国趁机入侵秦国商於,无奈之下才有了后来举世闻名的张仪欺骗楚怀王的故事。这是司马错轻兵急行军,用最快的速度结束巴蜀战争也是为了应付这一不利局面。当司马错班师回朝后,楚国也就丧失了最佳的机会了。

秦国危急的情况之下,司马错为什么还要硬杠张仪劝秦王伐蜀

司马错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可谓是秦国重臣,其一生征战沙场:伐魏,夺取魏国六十一城;伐楚,夺取楚国黔中郡。然而其一生领军的高光便是劝秦王伐蜀,亲自率军占领巴蜀全境,并多次平定蜀地叛乱。然而在秦伐蜀之前,时任秦相的张仪却不同意,力主伐韩以图东出,两人在秦惠文王面前争吵不休,相持不下,最终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决定出兵攻打蜀国。在秦国危机的情况下,司马错为什么还要劝秦王伐蜀呢?

一、巴蜀地理位置特殊,取之可富国强兵

巴蜀就是我国现在的四川,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有“益州险塞,沃野千里”,的美称,四川首府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同样四川也是地势险要,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虽然在那时还没有这些美誉,但对于当时的秦国,有这么一块盛产粮食,又易守难攻的地盘,有了保障,自然就有了傲视群雄的底气与实力。

二、巴蜀相争,秦可借机得利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这里形容秦得巴蜀也同样适用,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8),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也就是自己的弟弟嬴疾,破魏、赵、韩三国军于修鱼,斩首八万,暂时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但西方的义渠又发兵袭破秦军于李帛。在东西夹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时改变战略,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6),用司马错之策攻蜀,破蜀军于葭萌关,伐灭蜀国。

巴蜀相争,两败俱伤,但又都不想认输,就同时向秦国寻求援助。秦惠文王也有意伐之,不过考虑到路途险峻,而

微信